

開欄的話
新聞每天發生,角度各有不同。你所在的城市發生的一件事,其他市可能情況類似,也有可能截然不同。而對于我們的信息需求來說,管中窺豹總覺得心有不甘,極目四望才覺暢快淋漓。即日起,本報推出“新聞聯連看”欄目,針對和我們關系密切的熱點事件,全省17市記者聯合采訪,為你奉上全面,直觀、實用、解渴的報道。
網吧見證了中國網絡的發展。在新世紀之初,網吧風靡全國,狹小黑暗的房間里人頭攢動,煙霧繚繞,排隊的人絡繹不絕,都是人等機器,網吧就是一棵搖錢樹。
而如今,網絡進入千家萬戶,孩童都會拿著智能手機打游戲、刷微博、聊微信,網吧再沒有了往日的繁華,變得門可羅雀慘淡經營,關門的越來越多。
據了解,我省有網吧1.16萬家,每年關門的就有500多家,其他很多也舉步維艱,當年的“搖錢樹”如今成了燙手山芋。
上座>> 原來90臺電腦得排隊,如今30臺也坐不滿
24日下午2點,在濟南歷下區司里街小區一處網吧,上座率不足三成,清一色都是在玩游戲的男生。“如今網絡這么發達,免費無線網絡隨處都有,已經很少有人到網吧聊天、看電影、發郵件、查資料了。”網吧老板說,三年時間里,附近已有兩家網吧倒閉,只有他勉強維持生意。
2001年考上大學的何健告訴記者,他上大學的時候,最流行的一句話就是“去網吧”。何健回憶說,那個時候同學約著去網吧,去晚了都沒有位置,得取號排隊。
在泰安的老槐樹居小區,一條街上有四五家網吧。記者晚上10點走訪發現,網吧上座率都不足三成,其中一家30多臺電腦只有3個顧客。這家網吧老板告訴記者,原來他的地下室都營業,有90多臺電腦,來上網還得排隊,現在30多臺電腦,往往只幾個熟人來上網。
24日下午,記者在濰坊城區新華路一家網吧看到,網吧外墻上貼著一張招聘網管的大幅廣告。網吧內差不多有100臺電腦,近三分之二都閑著。“我是為玩游戲才來網吧,平時都在家里上網,或者用手機上網。”正在上網的王先生說。
連日來,本報各地記者探訪了全省百余家網吧,看到的情況大都如此。
成本>> 電費房租都在漲,上網費還是2元/小時
泰安幾位開了10年網吧的資深經營者告訴記者,2010年,泰安大部分網吧經營者為避免惡性競爭,把上網費定為2元1小時,如今4年過去了,這個價格沒變過,而他們的經營成本卻一直在漲。
其中用電是網吧主要成本之一,最近3年,平均電價從8毛多漲到現在的一塊,而他們使用的商用電價的高峰時段也是上網高峰,這項成本增加近5成。岱宗大街上一家位置不錯的網吧,房租從7萬漲到10萬。2000年前就經營網吧的李先生說,他早年300元就能雇來網管,現在1500元還沒人干。
一位經營者告訴記者,他的網吧平均一天約400元成本,這還不考慮機器折舊,現在這個成本越來越難達到了。
“以前沒有多少零花錢,兩三塊錢一小時就已經非常貴了,去網吧的錢都是從伙食費里省出來的。”身為“80后”的張成告訴記者,2000年上大學時,上不起網就兩個人拼機上,現在一個小時兩塊錢,對大家來說,已算不上什么了,但大學生們卻很少上了。
運營>> “搖錢樹”變燙手山芋,僅一成網吧能賺錢
22日,煙臺福山區福海路凱迪網吧的經理李淑珍告訴記者,她是從1998年開始經營網吧的,2000年后,整個網吧行業普遍發展較好。很多網吧只有十多臺電腦,隨便租個房子就能吸引不少網民前來上網,被大家看作是“搖錢樹”。
李淑珍說,如今生意不好了,不賺錢,但網吧要想維持,還必須不斷更新硬件軟件。電腦每兩年就得更新一次,即使這電腦曾是當時的最高配置。否則,上網的人就跑到其他配置好、環境不錯的網吧去了。
芝罘區文化市場執法大隊副隊長黃元勛介紹,目前煙臺市芝罘區網吧行業經營狀態,樂觀地說,可以用“三山六水一分田”來形容。就是說,芝罘區30%的網吧略有營收,60%的網吧處于收支平衡以及略有賠錢的狀態,僅有10%的網吧經營很好。
轉折>> 2009年以前日子好過,此后急轉直下
“2006年到2009年這幾年上升,之后經營狀況持續下降,感覺像過山車。”在濟南、菏澤、濱州、萊蕪……幾乎所有的網吧經營者受訪時都表達了這樣的感受。幾位在高校附近開網吧的經營者對每次到來的假期都發愁:“寒假暑假就是我們的淡季,只能硬撐,規模小的網吧直接歇業的很常見。”
26日,記者從省文化廳相關人士處了解到,據最近的統計數字,我省有網吧1.16萬家,之所以仍保持如此一個較大數量,與我省流動人口較多、外來務工人員較多以及低收入群體有一定的關系。近些年,我省網吧數字下滑得比較厲害,平均每年減少約500家。據介紹,這個下滑速度放在全國兄弟省市來看,“還不算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