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朱公即范蠡,為春秋時期越國的大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享有“一代名相,千秋商祖”之美譽。相傳,范蠡棄官離越后,經齊國西行至當時的商業中心陶(即今山東省定陶縣)定居,自稱“朱公”,人們稱他“陶朱公”,定陶之名由此而始。陶朱公在這里既經營商業,又從事農業和牧業,很快就表現出了非凡的經商才能,充分利用“天下之中”的陶而富甲天下,資累巨萬,“三致千金”。但他不以擁有財富為目的,仗義疏財,樂善好施,被司馬遷贊譽為“富好行其德”,為世人所尊崇。
關于范蠡在定陶經商致富的史實,不少歷史巨著和文藝作品中都有記載。最有權威當屬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浮于江湖,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之陶為朱公。故善治生者能擇人而任時,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于貧交疏昆弟”。注解中《孛隱》服虔云:“陶,今定陶也。”《定陶縣志•人物志》以1010字長的篇幅記載了范蠡在陶隱居經商、生少子、救中男未果、卒老于陶等內容。定陶至今還存有范蠡湖、養馬場、白土山、養魚處、陶朱公墓等陶朱公遺跡。
定陶的陶朱公傳說主要是關于范蠡居陶十九年間的民間傳說故事,內容上可謂豐富多彩,既有關于其出身來歷的傳說,又有其經商致富和處世理家的傳說,還有和陶朱公有關的地方風物傳說。陶朱公傳說在定陶民間流傳很廣,主要存在于當地百姓的口耳相傳中,在與他有關的眾多典故、風物中也多有記載和反映。這些傳說從不同角度反映了陶朱公的為人哲學和經商思想,也體現了人們發家致富的愿望和定陶乃至魯西南一帶的風土人情。
陶朱公傳說深深扎根于民間,其中所涉地理位置、農家民俗、引典佐證、歷史記載都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經商十八利》《經商十八忌》《陶朱公造秤》《陶朱公名的由來》等民間傳說故事,已成為陶朱公文化與研究的重要來源。加強對陶朱公傳說的研究和保護,有利于倡導儒商文化和富而好德的傳統美德,也有利于發展和弘揚傳統民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