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寧津縣是中國雜技藝術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上雜技活動廣泛活躍,人才輩出,素有“雜技之鄉”的美譽。圈內盛傳“沒有寧津人,難成雜技團”之說,寧津雜技的地位可見一斑。

寧津雜技歷史悠久,漢代文獻《漢書》、《史記》中已有關于它的記載。唐宋元等朝,寧津雜技得到很大發展,至明代,活動日益活躍。當時,寧津縣黃家鎮的雜技古會在國內具有相當的影響力。黃家鎮雜技古會從農歷八月份開始,至十月份結束,九月是古會的盛期,因此又叫“九月會”。古會期間,全國各地的雜技藝人紛紛云集黃家鎮,或切磋技藝,或收徒組班,或買賣道具,熙熙攘攘,熱鬧非常。當時黃家鎮雜技古會已成為輻射全國的雜技活動中心,雜技界流傳“不趕九月會,不算生意人”。到了清代,寧津雜技達到興盛。清光緒年間,慈禧在京城大擺72道皇會,寧津縣野竹李村藝人張表演的“頂竹桿過城門”絕技位列72道皇會之首,震驚了紫禁城,寧津雜技名聞天下。解放后,寧津縣的雜技活動得到進一步發展,普及性更為廣泛。在寧津縣的“西三社”(張鱉鄉、西塘鄉、大曹鄉)是“上至九十九,下至才會走,若論耍玩意兒,人人有一手兒。”僅野竹李村240戶人家就有180多戶演練雜技,就連雜技界的行話“春典”,也成了當地人的方言土語。
寧津雜技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不斷豐富創新表演形式和方法,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雜技門類和派別。寧津雜技大致可分為表演類、魔術類、馬戲類、馴獸類四個類別,其中表演類就有60余個節目。古老中幡、柔術叼花和滾燈、空中飛人、爬竿、鋼絲高車、疊羅漢、走鋼絲、蹬技、地圈、對口叼花等十余種節目在演出中深受觀眾喜愛,得到業內人士的廣泛贊譽。
寧津雜技質樸粗獷,剛柔相濟,其演技更是以“驚、險、奇、美”而聞名,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觀賞價值和文化價值。
1995年,寧津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雜技)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