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臺地形為低山丘陵區(qū),東連威海,西接濰坊,西南與青島毗鄰,北瀕渤海、黃海,與遼東半島對峙,并與大連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衛(wèi)首都北京的海上門戶。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煙臺剪紙。
煙臺剪紙始于何時,方志少有記載。從傳世的明代道教音樂剪紙、戚繼光練兵的“盾牌舞”、“小刀舞”剪紙和明代中期表現(xiàn)南音演奏的剪紙來看,剪紙在煙臺一帶民間流行,至晚始于明朝。據(jù)《招遠縣志》、《萊陽縣志》記載,到了清代,膠東各地的民間剪紙已普遍存在。解放后,煙臺剪紙藝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剪紙創(chuàng)作的道路更加寬廣,在學習、繼承、發(fā)展民間剪紙的基礎上,涌現(xiàn)出許許多多優(yōu)秀的作者及作品,開創(chuàng)了民間剪紙藝術的新紀元。
煙臺剪紙的樣式多種多樣,包括單色剪紙、勾繪染色剪紙、拼色剪紙和襯色剪紙。其中單色剪紙就是用單一顏色的紙剪制而成,傳統(tǒng)的煙臺剪紙多用紅色,色紅而不艷,悅目耐看。勾繪染色剪紙即在剪的基礎上勾墨線再施色彩。從傳世的清后期勾繪染色剪紙看,煙臺勾繪染色剪紙要比河北蔚縣點色剪紙早半個世紀以上,所以說染色剪紙的發(fā)源地應在煙臺而不是在其他地區(qū)。拼色剪紙是以各種色紙剪局部,拼貼成幅。主要集中在萊州市。襯色剪紙也稱紙襯剪紙,它用黑紙鏤刻出基本形象,再用各種色紙襯貼于鏤空處,或在鏤空處染色,以萊州、招遠的墻花最為著名。
煙臺剪紙在整體風格上,表現(xiàn)出畫面緊湊、線條挺拔流暢的特點。蓬萊、龍口、福山等地的剪紙,多采用陰陽結(jié)合的表現(xiàn)手法,虛實對比強烈,粗中有細;而萊州、招遠的剪紙則線條纖細,小巧玲瓏。剪紙題材具有樸素性、廣泛性、隨意性、諧音雙關等特性,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具有深厚的歷史價值和實用價值。
煙臺剪紙是勞動人民為了滿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藝術樣式,深深扎根于勞動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制約,體現(xiàn)了人類藝術最基本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zhì),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