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民胡集書會是興起并扎根于山東省惠民縣胡集鎮的一種曲藝集市盛會。胡集,是山東省惠民縣(古為武定府)東南最大的一個集鎮,農歷二、七逢集,正月十二是春節后的頭一個大集,每年的燈節書會就從這天開始。胡集書會興于元,盛于清,沿襲至今,已有800余年的歷史。
惠民胡集書會最早起源于曲藝藝人的競技活動。傳說很久以前,在胡集大集上,南來的一伙漁鼓藝人與北來的一伙落子藝人互不服氣,對壘唱戲,猶如擂臺較量。第二年雙方又各自約了更多的同行藝人,再次對唱。如此連續幾年,藝人越來越多,觀眾也越來越多,影響隨之擴大。后來藝人們慢慢意識到,由于相互競藝而擴大了影響是件好事,不應該視同行為冤家。于是雙方和解,并約定每年正月十二來胡集聚會,借說書之機暢敘友情,交流書目,切磋技藝,拜師收徒,各續門戶。于是,惠民胡集書會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惠民胡集書會由“前節”、“正節”和“偏節”組成。“前節”就是在正月十二大集前,距離較遠的說書藝人為了不誤書會,常常提前幾天帶著樂器和被褥,三三兩兩云集胡集,沿途說書賣藝,并于十一日晚前趕到胡集,借宿在村民家,集體進行“望空”、“報門”等聯誼活動,這稱為“前節”。正月十二大早,各路說書人便會來到集上,擺下攤子,扯旗掛牌,各自登場獻藝。由這一天直到正月十六,為“正節”,是書會的高峰期。“正節”期間有元宵節,當地民間還有跑龍燈、扭秧歌、踩高蹺、抬芯子、雜耍、武術等傳統藝術表演,書會達到高潮。 從十七日至二十一日,稱為“偏節”,偏節過后,書會才散場。書會興盛時,除附近及本省藝人外,還有來自遼寧等地的外地說書藝人,各曲種藝人最多可達300余檔,觀眾十多萬。
惠民胡集書會是民間曲藝藝人自發形成的曲藝交流活動,其歷史悠久,影響深遠,不僅為曲藝藝人創造了交流聯誼的平臺,也形成了相沿成習的習俗。胡集書會對曲藝藝術的交流發展、豐富群眾節日娛樂生活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