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濟南5月13日電(記者陳尚營)16歲時,父母相繼離世,留下年邁多病的奶奶、4歲的妹妹和35000元的債務。
10年之中,她為父母的遺債輾轉難眠,想盡一切辦法償還。她是山東女孩孫奉巖,因腿部殘疾只能蹲著走路,雙臂萎縮不能承受重物,但人如其名,她用巖石般的意志詮釋了什么叫做“信義”。
孫奉巖的家在淄博市淄川區昆侖鎮聶村。行動不便,很少走出家門的她,了解外面的世界,主要依靠一臺舊的筆記本電腦,“和朋友聊天,看看視頻和新聞,做點小生意。”孫奉巖說。
現在的孫奉巖學會了手工串珠手藝,她把自己精心制作的工藝品放在網絡上展示,如果有網友喜歡,他們就在線達成交易。讓人更加高興的是,堅強的孫奉巖也收獲了甜蜜的愛情。苦難之后,撥云見日。
5月13日,孫奉巖在她的網絡空間留言:幸福感十足。
這幸福來之不易。兩年前的這個時候,癱瘓在床的奶奶離開了人世。那時還不到30歲的孫奉巖,已是第三次送別至親。
1999年,孫奉巖的父親被確診為尿毒癥,盡管全家舉債救治,但到年底,父親還是撒手人寰。隨后,2000年孫奉巖的母親被查出胃癌晚期,一年后離開人世。
失去父母的悲痛,讓剛滿16歲的孫奉巖幾乎哭干了眼淚。不幸還沒有終結,她發現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差,8歲時一次意外落下病根,此時站著走路已經很困難,雙臂也越來越沒力氣。
雙親去世后,還留下了35000元的債務。在別人看來,接連遭受親人離世打擊的家庭,老的老,小的小,病的病,他們的債務可以一筆勾銷,或者說,至少可以等到有條件了再還。
孫奉巖說,不行。
“家里條件不好,我爸媽生病的時候,他們還能借錢給我家,這是多大的情義。我沒有能力更多地回報他們,但欠的錢一定要還,不能讓好人吃虧。”立下還債信念的孫奉巖,和奶奶、妹妹一起,為了信用和情義,開始了還債之路。
當時的孫奉巖家,完全依靠救濟生活。奶奶的撫恤金,加上孫奉巖和妹妹的低保,每個月家里有不到200元的積蓄。一年下來,孫奉巖省出了近1千元,加上年底村里和鎮里給困難家庭的救濟金和補貼,她們湊夠了第一筆錢2000元。
“奶奶去還錢,但人家不要,讓我們先花著,回頭再說。”孫奉巖說,越是這樣,她們就越想著盡快把錢還給別人,“誰家里都不容易,他們人好,錢更應該早點還清”。
沒有其他收入來源,孫奉巖就想方設法節約生活支出。“家里有7分地,糧食和菜基本不花錢,很少買肉吃。穿的都是好心人送的舊衣服,水、電、煤等費用村里幫忙給解決。”孫奉巖說,政府照顧,妹妹上學也不花錢,這樣一來,家里的收入除了買點生活必需品和給奶奶買藥,其他的都攢起來了。
憑著這股韌勁,孫奉巖一分一分節省,一筆一筆償還……用了10年時間,終于還清父母留下的債務。
她說:“沒了債務,睡覺也覺得踏實,以前受的苦,與現在的心安比起來,都算不了什么。”
在孫奉巖的房間里,桌子上擺著各式各樣的手工串珠作品,從簡單的“紅心”“蘋果”到復雜的“孔雀”“熊貓”“圣誕老人”,五顏六色,非常好看。
雖然做手工串珠的收入并不高,但這是孫奉巖還清債務后,開啟新生活的第一步。
“這么多年來,不管是那些借錢給我家的、還是后來捐助我的好心人,我都心存感激。鎮里和村里給了我們家很多幫助,現在妹妹開始工作了,我也有了一技之長。我想通過努力讓自己的生活更好,爭取也能給社會一些回報。”孫奉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