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五日為端午節,又稱端節、端五、端陽、重午。五月五日古人有以蘭草湯沐浴的習俗,所以又叫“浴蘭節”。道教又稱此日為“地臘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女兒節、蒲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端午節的起源,說法不一。一般說來,源于古代的避“惡日”,傳說這一日惡癘病疫多泛濫,古代人有“躲午”(躲五)的習俗,以訛傳訛,說成了“端午”。后來最普遍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戰國時的偉大詩人屈原。舊時,山東農村多不知屈原是何許人,許多地方也把端午當成是紀念禿尾巴老李的節日。
端午節之日,山東所有地區普遍在門口插艾蒿。除了插艾蒿外,膠東部分地區還加插桃枝,臨沂地區則在大門上插柏枝,用以驅邪。像許多民俗節日一樣,為孩子祈求平安富貴都會是重要的內容。端午這一天,小孩子要戴“五毒兜”,上有繡織的五毒圖(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寓意以毒攻毒,確保健康;在肚臍處往往會戴一個小兜兒,媽媽或奶奶會在里面放一個溫熱的雞蛋,或用溫熱的雞蛋在小肚兒上滾幾滾,邊做邊說“一年不會肚子痛”一類的話;還要在小孩子的手腳腕部拴上“祿壽線”(五色線),叫“軋五絲”;用五彩絲線扎制成非常小的笤帚、炊帚送給小女孩,用意皆是祈福求平安,祝愿女孩將來做活計好;萊州、招遠一帶的婦女兒童,還習慣用雄黃涂抹耳朵,意在驅邪防病;臨清給7歲以下的男孩戴“符”,符是一種用麥秸做的土項鏈,給7歲以下的女孩戴石榴花,因屈原投江時,正是石榴開花時,以此紀念屈原;臨清的小孩在端午節這天都要穿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幫上用毛筆畫上蝎子等5種毒蟲,意思是詩人屈原的墨跡能殺死5種毒蟲,使兒童免受毒害;臨朐、滕縣等地的婦女小孩習慣戴香布袋,據說可以驅瘟避邪。
現在,這些習俗有的已經不被年輕人所知了,其實這好多習俗不應單單從迷信的角度去看,而應看到其中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尊重,人們用豐富的想象力為他們平淡艱難的生活增添了無限的樂趣。
端午食俗
說起端午節的特色飲食,粽子是名副其實的標志性食品,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粽,蘆葉裹米也!蔽鲿x周處《風土記》記載:“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痹趦蓵x南北朝時期,我國南北方的粽子形狀已是不盡相同,角黍出現在北方地區,多以黍米(大黃米)包制,而南方人則創造出了“筒粽”,以竹筒盛糯米蒸制而成。宋代以后,粽子又增加了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許多形狀。如果有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家人會為他特制一種毛筆形粽子,稱為“筆粽”,取“必中”的諧音,借以表達家人對其金榜題名的期盼之情。
端午日,山東各地還有吃艾葉煮雞蛋的習俗。這天一大早,家人便將新鮮的艾草放在鍋里煮雞蛋。雞蛋熟時,蛋皮變成微綠色,還帶著微微的艾草香。
除粽子、雞蛋外,端午節的食品還有涼糕、五毒餅、玫瑰餅、藤蘿餅等。涼糕,用北方特產黃米制成,將煮熟的黃米糕在案板上先薄薄地鋪一層,然后再鋪一層棗子、玫瑰、豇豆泥做成的餡兒,上面再鋪一層黃米糕,放涼后用刀切成菱形小塊,蘸白糖吃。五毒餅是一種類似桃酥的糕點,玫瑰餅和藤蘿餅都是利用時令花草為材料制成的。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端午食品,叫做“白頭草”,是將杏、梅、菖蒲、生姜、李子、紫蘇切成細絲,用鹽或者用糖、蜂蜜浸泡后曬干食用,用料十分講究。
采 藥
端午節時,許多地方有采藥習俗。俗謠曰:“端午節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藥。”一些用其根莖入藥的植物,至端午時節已經成熟,可以入藥,是采藥的好時節。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蹦z東地區的人們往往在太陽出來前到田里、地里采摘車前子、紫花地丁、小麥苗、艾蒿等等,裝到籮筐里帶回家放在院子里曬干,曬干后掛起來留作以后做藥材用,連不能進山采藥的老人,也要在村前寨后的田間地頭采一些常見的草藥備用。
艾草是端午采藥中最常見、使用最廣泛的一種草藥。舊時人們將艾條、菖蒲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蒿、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還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女爭相佩戴,用以驅瘴。在民間,人們常將艾蒿曬干搓成艾繩,用來熏蚊子。到了夏夜戶外乘涼之時,靜坐著說話兒或聽故事,最怕的是蚊子,這時候,只要將艾繩燃了,艾的香味便會隨著煙霧而彌漫四周,蚊子便不敢近前了。
五彩線
五彩線俗稱“長命線”,端午節系五彩線的習俗至少成于漢代,因此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了。應劭的《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