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日報7月27日訊(記者 王倩)為治理揚塵,歷下區城管局“請”來了兩臺霧炮,從上個月18日到現在,兩臺“神器”已經運行一個半月。霧炮車的水霧在順風時能飄揚150米以外,為了不擾民,霧炮車白天盯守在工地,晚上才上街。26日,記者在漿水泉西路霧炮車工作現場了解到,它們工作一天成本不菲,兩臺車的5名駕駛員是從歷下區城管局精挑細選出來的能手。
白天主要盯守工地
兩臺霧炮車是歷下區城管局新添置的“神器”,今年6月18日正式開始工作。雖然霧炮車投入使用了,可不少歷下區的市民卻有些疑問,因為白天上下班時幾乎沒在主城區街道上見過它們。與此相比,在漿水泉西路的小區居民卻能天天見到降塵的霧炮車。這與霧炮車的工作地點有關。
“這邊有4個正在建設的工地,裸露的建筑物和還沒硬化的地面比較多,所以每天都有一臺霧炮車前來降塵。”26日上午10點半,漿水泉西路上有一輛正在工作的霧炮車,1986年出生的駕駛員馬肖純說,車會沿著旅游路、漿水泉路、漿水泉西路巡線作業,在一些工地門前還會停下重點除塵。
“每天上午、下午、晚上都要來重點工地一次,每打完一車水,大約工作3個小時左右。”駕駛員徐東晨說。除此之外,霧炮車每天都要去的地方還有和平路、山大路附近,“奧體附近、奧體西路兩旁工地、經十東路等區域,則是試情況偶爾去作業。”
馬肖純說,在市區的主次干道上,“因為遠距離噴霧系統能噴射150米遠、70米高的水霧,離得近一點就像下雨一樣,為了不擾民,霧炮車一般在晚上才出動。”
霧炮車沒“炮”聲
今年6月,馬肖純第一次開霧炮車,工作地點是在經十東路交警培訓中心的拆遷工地上,“以前在工地上做過監管工作,拆遷時揚塵不可避免,塵大的時候,整個人從工地出來滿身滿臉全是土。”那一次他開著霧炮在工地上作業了三四個小時,“感覺太不一樣了,水霧漂浮在空中,整個拆遷過程中基本沒見揚塵。”
說是叫霧炮車,其實這車并非像炮彈似的發射水霧,而是液泵連續噴水,風機組再將水“吹”出去,“有兩個檔次,一是能噴射60米,連續工作三四個小時;另一個射程80米,有三圈噴水口,連續工作二三個小時。”馬肖純說,霧炮車水箱比普通灑水車小一些,能盛15立方水,水都很干凈。
26日上午,站在霧炮車風機后面50米的距離,水霧迎面而來的感覺是下中雨一樣,“要是直接站在風機口處對著吹,人根本站不住,因為這個車有兩個發電機組,車輛本身有290馬力,霧炮發電機組也有290馬力。”
一車水作業完之后,它們能把空氣中的PM2 .5濃度降低15%到20%左右,對150微米級以下粉塵具有完全抑制能力,“如果到了冬季霧霾天氣嚴重時,我們有可能要24小時不間斷工作。”
一車水耗500塊錢的油
作為山東省投入使用的第一臺“霧炮”車,每臺價格在70萬元左右,歷下區一次采購了2臺,這車不光是身價不菲,運作起來也是相當講究。
據介紹,霧炮車噴一車水,光是油錢就要四五百塊錢,一天如果跑三個工地,一個工地噴一車水,就得連續工作十小時,耗油成本高達千元以上。
歷下區城管局為兩臺霧炮車專門配備了5名司機,他們是馬肖純、徐東晨、楊明勇、楊明會、劉永新,這五名小伙伴并非隨即上崗,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要有大車的駕駛執照,還要有相關經驗。”駕齡8年的徐東晨和馬肖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