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道主為何能在短時間異軍突起?這應該是得益于國家體育總局推出的一系列政策,說到底還是總局為東道主保駕護航。
首先,東道主可以利用政策大肆引進運動員。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下,總局對運動員實行的是注冊制度,其核心就相當于我們簽合同一樣。哪里給的待遇高,自然就要去哪里。這與我是哪里人,就要為哪里效力有著本質的不同。第九屆全運會中,財力強大的廣東率先啟動吸引人才機制,他們也如愿獲得了金牌榜第一?蓪嶋H上,他們有2/3的運動員連一句粵語都不會說。當時的改革開放在廣東是開先河的,有南國之風徐徐北進之說,當時廣東引進人才的條件是,退役后解決工作,然后給一套住房。因此,九運會東道主廣東代表團引進人才超過了100人。十運會江蘇共引進140多名優秀運動員,這些引進人才有15人在十運會上獲得金牌。十一屆全運會東道主山東代表團人才引進數量又有了進一步提高,僅在國家體育總局公布的255人聯合培養大名單中,山東與西部地區聯合培養了184名運動員。
其次,東道主可以利用自身優勢與解放軍聯合培養更多運動員。曾經的解放軍隊匯集了全國最優秀的體育人才,一度有小國家隊之稱,現在盡管吸引力有一定下降,但軍中仍然匯集著許多頂尖人才。因為體育總局有“解放軍運動員雙計分”政策的存在,因此爭取解放軍運動員也是各代表團的工作之一。即如果和解放軍代表團簽訂共同培養協議后,該解放軍運動員取得成績后,就可以雙計分。這一政策在上屆山東全運會上達到了使用頂峰,解放軍代表團也拿到了金牌榜第二。
另外,巨大主場優勢也將幫助東道主取得好成績。多年來,各項運動都要最終服從這一潛規則。當年,上海八運會男子水球半決賽,上海與廣東死拼,隨隊親征的廣東體委主任以及一位女副省長潸然淚下,“四年后廣東見”。果然4年后,廣東金牌榜第一,上海跌到第4,比廣東少了40金。
極其特殊而獨具特色的“東道主現象”,引起外界極大的不滿。為此,取消全運會的呼聲越來越高,全運會存廢之爭的爭論也越來越激烈。甚至早在10年前,體育界知名人士張燮林、樓大鵬等人就曾提出了要求取消全運會的提案,提案中說,“全運會是前蘇聯體育體制的產物,在計劃經濟的條件下,依靠國家的大量撥款,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造成了極大的浪費!
然而,對于國家體育總局和地方體育局來說,全運會是萬萬取消不得的。一旦取消了全運會,總局及其官員在地方各省市體育局的影響力和地位,將一落千丈。試想,一旦沒有了全運會,哪個地方政府還會一如既往地像對全運會那樣對體育加大投入呢?一旦取消全運會,總局官員的權力和影響力將大打折扣,那不是在革自己的命嗎?
由此可見,在全運會無法取消的情況下,總局總得推出一些改革來緩解輿論的壓力?墒,改革又談何容易。空诳偩指邔影偎疾坏闷浣鈺r,一位總局領導在陪同國家領導人視察上屆全運會時找到了“改革”的突破口。
當時,十一運開幕在即,國家領導人在山東視察時問了一句:“山東代表團在十一運會應該能獲得第一吧?”得到的回答是“山東不一定能獲得第一”。領導接著又問了一句:“誰是東道主誰就第一吧?”當時,陪同視察的總局領導一臉尷尬,如是這番,還用得著搞什么比賽呢?
據說,正是從那一刻起,總局領導找到了全運會“改革”的突破口,那就是設法阻擊東道主獲得第一。于是,在十二運備戰周期,總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第十二屆全運會的相關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比如:取消了東道主與西部13個省的聯合培養;取消了先期決賽;取消了冬季項目東道主的承辦權;縮短了人才交流時間,提前了注冊截止時間;取消了先期比賽(與國際大賽有沖突的項目先期進行);奧運會聯合培養政策在已經以正式文件下發的情況又突然取消……外界一眼就能看出,這些政策變化顯然是針對東道主的。
對于總局方面來說,一旦“阻擊”東道主成功,東道主無緣金牌榜第一,無疑是一個全新亮點,一大“政績”。
然而,這樣做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