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乘機上,領跑金牌榜
面對總局的“阻擊”政策,上屆東道主山東乘機而上,顯示出了強勁的奪金勢頭。
據了解,早在倫敦奧運會之后,山東運動員就已經做好了與東道主決一死戰的準備。本屆各項比賽打響后,山東表現神勇,賽程過半時,就已經獲得了43.5金。山東各級領導分赴各大賽場,只要舉個例子,就足以證明山東方面對奪金有多么重視。9月6日,記者在沈陽柏葉基地射箭場,領略到山東選手崔圓圓扣人心弦的奪冠一幕,崔圓圓在決賽中幾乎全部射出了10環,為了這一金,崔圓圓足足準備了4年,在現場,記者發現山東方面的領導、教練、隊員、各類后勤保障人員,包括隨隊醫生、心理醫生、營養師、觀摩人員共有近百人,組成了一個賽場拉拉隊,遠在山東大本營里,也有無數人在觀看直播,崔圓圓奪冠后,家里放起了鞭炮,鞭炮聲通過手機傳到了比賽現場,傳到崔圓圓的耳邊。
記者在1987年曾寫過一篇報道山東射箭世界冠軍馬湘君的報告文學,在射箭這一領域,山東確實人杰地靈,培養出一個又一個神箭手。如今20多年過去了,山東的射箭依然保持著傳統優勢,你不得不驚喜,也不得不佩服,今天的崔圓圓就像是當年的馬湘君,同樣俊美,同樣神奇。在耐力體能項目方面,如自行車、賽艇、公開水域等,山東也是最大贏家,共獲9金;在打分計點項目上,如柔道、摔跤、跳水、體操等,山東也均有優異表現。這些華北平原上林沖、李逵、武松的后代,活躍在十二運各大賽場,正是賽場上濃縮出來的一個個“大漢”。
與爭金奪銀的賽場風云相比,涌動于幕后的“全運經濟”也開始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為了創造耀眼的“政績”,代表團戰績指標早已不再是單純的競技體育的比拼,已升格為財力的較量,經濟因素的超強介入已日漸成為全運會上奪冠爭金不可漠視的現實。有人這樣定義:全運會金牌就是用金錢打造的。近些年來,全運會被各個省市定位為一項重要的形象工程,4年一輪回的全國運動會展示的不僅是各省之間的體育競技水平,更表明各個省的經濟發展水平,于是就有了“體育搭臺,經濟唱戲”的說法。
從某種意義上說,各省市經濟實力的對比,也決定了該代表團在全運會上的表現。據山東媒體同行透露,山東為了“打破東道主第一”的神話,成為近20年來第一個非東道主身份的全運會王者,近幾年投入大量資金。除了后勤保障、協調工作所需的高額費用外,用于隊伍建設的資金同樣驚人。
由此可見,儼然已經成為全國第一體育大省的山東代表團,在瘋狂奪金的同時,也成為全運會“砸錢游戲”的冠軍。
試問一塊全運金牌究竟價值多少?近幾屆全運會,從獎勵十幾萬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包括獎房、獎車、編制轉正、級別提干等諸多追加懸賞,呈幾何級數遞增的“全運犒賞”已嚴重物超所值,卻在攀比中居高不下,并演變為“全運成本”中有增無減的痼疾。早在上屆全運會,陜西省就曾為自行車、中長跑等項目開出重獎百萬元人民幣的天價。承辦十一運會的山東省雖然最終如愿獲得第一,但對63金、44銀、46銅的獎勵,也是一筆不小的巨款,僅獎金一項就耗資數億元人民幣。反觀本屆全運會,山東的“砸錢游戲”似乎更搶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