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濟南1月24日訊(記者 張曉博 張帥)“‘生態山東’建設推行一年來,我們自身感覺到濟南的天更藍了、山更青了、水更綠了。” “在國內油品質量與國際標準相差很多的情況下,應對PM2.5,兩家石油公司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24日晚,參加山東兩會的山東省政協委員、中強律師事務所主任王玉亮,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賈英健,省政協委員、山東廣播電視臺主持人毛馨做客本網演播間《兩會三家談》特別欄目,探討近期備受關注的空氣質量問題。
生態山東建設一年見成效
一年前的2012山東兩會上,山東省省長姜大明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生態山東”建設,強調要增加“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天數,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并提出把PM2.5納入常規空氣質量檢測體系等一系列改善生態環境的具體措施。
回望“生態山東”建設一周年來的成效,毛馨、王玉亮、賈英健都感覺到,天更藍了,水更清了。
賈英健說,“一年來,山東在財政籌資3.71億元,通過支持PM2.5監測體系建設、、支持燃煤電廠脫硫脫銷技術改造、支持重點城市的燃煤爐灶煙灰治理、大力推廣節能和新能源城市公交等等這樣一些措施,使晴朗夜空數星星的美景越來越多的走進了市民生活中。上半年有一段時間連續有三個月空氣質量達標。”
據記者了解,山東省在“十一五”國家下達節能減排指標基礎上,主動加壓,把COD排放由五年累計減少14.9%提高到18%,全省節能減排目標全面完成。山東用“增加藍天白云和繁星閃爍天數”這一直觀、形象的語言來解讀了“生態山東”的內涵。
治霧霾要靠一把手決策
“導致目前出現大面積霧霾天氣的原因,其核心問題就是我們現行的政治考核指標只考核經濟指標。”在談到近期霧霾天氣頻現的現象時,王玉亮委員表示,“假如把霧霾指標和PM2.5指標作為首要的政治指標,把環保體系納入當地的執政評價體系和指標上去,就能夠解決問題。”
“當政績考核和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來做,出現矛盾時怎么辦?”賈英健教授套用達爾文“存活下來的物種不是智力最高的,而是對變化做出積極反映的”理論來解釋,“對于地方政府和官員來講,做什么樣的選擇,考量政府的能力和水平,也考量政府是不是一個負責任政府。”
轉方式調結構要敢于壯士斷腕
毛馨認為,治理大氣污染歸根結底要落到轉方式、調結構上來。
“路都知道了,我們還走不遠么?但這條路走下去是很艱難的。”王玉亮說,“堅持公布PM2.5說明政府的責任感已經有了,認識問題的力度有了,剩下的就是下力氣轉方式調結構了。”
王玉亮認為,在轉方式調結構的過程中,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我們要轉型、調結構,應該淘汰的就一定要淘汰,該支持的一定要支持。不需要因為沒錢就考慮生存的問題。與社會發展相背離,與人民的利益相背離,就應該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