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臨近,大紅的燈籠已在濟南街頭高高掛起,節日的氛圍愈發濃厚。在家人團聚之余,如若想出門看一場文藝演出,可否?“完全可以。”在1月28日召開的“喜慶十八大 相約十藝節”山東省系列文化活動情況通報會上,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化廳廳長、“十藝節”山東省籌委會常務秘書長徐向紅向與會媒體記者透露,今年元旦至2月底,山東各級各類文藝演出單位將安排演出近7000場,預計服務各類觀眾600余萬人次。
找準惠民新節點
山東省春節期間的文化活動,其實是“喜迎十八大 相約十藝節”全省優秀舞臺劇目展演的成功延續。2012年9月至10月,為營造十八大召開與“十藝節”舉辦的良好氛圍,“十藝節”山東省籌委會、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文化廳組織開展了全省優秀舞臺劇目展演。展演期間,來自山東省直及各地市的28家藝術院團、2所藝術院校為觀眾奉獻了33臺優秀劇目,共計演出56場,現場觀眾達5萬余人。
“僅限于城市的演出遠遠滿足不了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徐向紅介紹,為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原則,山東省文化廳于2012年11月20日正式下發《全省文化系統開展“喜慶十八大 相約十藝節”系列文化活動的意見》。《意見》要求,從2012年11月20日開始到2013年春節前后,山東省直文化單位及各市、各縣文化部門要以元旦、省“兩會”、春節、元宵等為重要節點,在全省范圍深入開展“喜慶十八大 相約十藝節”系列文化活動。
百姓的文化需求與各級文藝演出單位的熱情,共同造就了山東省文化工作“開門紅”的局面。據山東省文化廳副廳長、“十藝節”山東省籌委會藝術創作演出部部長陳鵬介紹,截至目前,全省系列文化活動已完成演出2600余場,其中既包括專業性強的京劇、話劇、地方戲、交響樂、舞劇演出,也包括群眾參與性強的綜藝晚會、廟會演出、民俗展示、廣場健身舞展演等。從城市各大文化場館到各縣區場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社區文化中心,基本實現了全省各地域和各階層人群的廣泛覆蓋。
“不給基層添麻煩”
近年來,送戲下鄉已成為全國各地文化惠民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文藝院團帶給基層百姓歡樂的同時,演員們的吃住問題也給基層帶來了不小的負擔。結合中央改作風“八項規定”,山東省此次開展的系列文化活動提出要堅持節儉務實、方便有效,不講排場,不搞大投入。
“不增加基層一分錢經濟負擔,不給基層添麻煩是我們開展此次活動的重要原則。”徐向紅告訴記者,“喜慶十八大 相約十藝節”系列文化活動不搞大制作,力爭花小錢辦大事,不追求轟動效應,力爭通過整合現有資源,組織舉辦群眾喜聞樂見、短小精悍的節目和活動。
1月24日,山東省文化廳組織文化下鄉團隊赴菏澤市鄆城縣黃集鄉5個“第一書記”幫包村,舉辦了“文化走親戚 送戲幫包村”活動。山東省呂劇院、山東省柳子劇團等山東省直文藝單位的百余位藝術家為當地群眾送上了精彩的文藝演出,10多位山東省知名書法家為村民們現場書寫春聯300余副。記者在活動現場看到,村里的計劃生育室被臨時改成了演員化裝室,為抵御嚴寒,化完裝的演員們就在屋里來回走動。近百平方米的屋子里,一個“小太陽”取暖器是唯一的取暖設備。
“文化扶貧與經濟扶貧同樣重要。”山東省文化廳派駐黃集鄉侯莊村的“第一書記”楊洪生說,藝術團下鄉演出,在文化惠民過程中激發了當地文藝骨干的熱情,給基層注入“文化血液”的同時,也有利于提升基層群眾自身的“文化造血”功能。
打好民間、專業“結合戰”
在此次系列文化活動中,山東演藝集團將充分整合利用現有劇場資源,組織山東省京劇院、山東省呂劇院、山東省話劇院、山東省柳子劇團在濟南東柳戲院舉辦“百戲鬧春文化惠民”省直院團新春戲劇展演;組織山東歌舞劇院和山東省雜技團,在山東歌舞劇院小劇場舉辦“喜迎十藝節 歌舞慶新春”省直院團歌舞雜技展演;山東省話劇院“親子劇場”每個周末還將為孩子們演出經典童話劇。山東演藝集團董事長段雨強表示,至2月底,山東省直院團將天天有演出,組織名家新秀為泉城觀眾奉獻精彩劇節目。
如果說專業劇團的市場主要在城市,那么活躍基層文化的主力則非莊戶劇團莫屬。
“此次系列文化活動,除組織國有文藝院團參加外,我們還廣泛吸收了民營職業劇團、莊戶劇團、民間演藝組合等民間文藝團隊參加。”說起民間莊戶劇團的作用,陳鵬如數家珍。春節期間,淄博市將發動全市專業藝術院團、民營劇團、莊戶劇團等各類演藝團隊,共同開展送戲下鄉活動,計劃演出400余場。德州市武城縣開展的“銀蛇起舞迎新年”“歡樂吉祥過大年,闔家團圓迎新春”等主題活動則完全由縣里各類民間文化團隊演出。東營市舉辦的“相約十藝節 全民共歡樂”2013年“黃河口之春”活動,將于2月14日至24日以當地業余藝術團體為主舉行新春系列文藝演出,縣區民間舞龍、舞獅、秧歌等表演隊伍還將于2月24日舉辦鬧元宵文化活動。
徐向紅表示,山東將把“喜慶十八大 相約十藝節”系列文化活動與宣傳貫徹十八大精神、備戰“十藝節”等各項文化工作結合起來,堅持向基層傾斜、向農村傾斜、向社區傾斜。讓百姓享受文化建設成果的同時,充分調動群眾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積極性,舉辦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最大程度地方便群眾,實現文化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