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周婷玉 王猛 周琳
胃腸疾病明顯增多、“過期”食品蒙混過關……春節前后,餐飲、食品消費量激增,食品安全的風險也隨之加大。一些人在大飽口福之時常常苦了腸胃,嚴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為此,有關部門及專家提醒,節日食品消費更應把好“入口關”,“開胃”更要“保胃”。
節日聚餐:“飯”桌莫成“煩”桌
假羊肉卷、病死豬肉、假洋酒、假名牌飲料……公安部2月3日公布,春節前夕,各地10天內偵破食品安全犯罪案件120余起,搗毀制售“黑作坊”等220余個。
春節聚餐活動增多,食物中毒發生幾率加大。衛生部1月通報2012年第四季度全國報告食物中毒情況時特別提醒,加強春節期間的食物中毒防控。需警惕的主要中毒因素包括毒蘑菇、河豚毒素、未煮熟四季豆以及細菌性食物等。
根據報道,往年春節期間,胃腸疾病患者比平時要增加約三成,如急性腸胃炎、腸梗阻等,致病因素既包括被細菌污染的食物,也有暴飲暴食的因素。
上海市食藥監局食品安全監察處處長沈偉濤提醒,春節餐飲單位要“量力而行”,不要“偷工減料”,以免增加食品安全風險;消費者如遇食品安全問題,要妥善保存消費憑證,以及就診的相關證據等,以便調查取證。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副局長邊振甲表示,春節期間應對城鄉接合部、廟會燈會、中型及以上餐館、年夜飯供餐單位等強化監督檢查。
專家表示,尤其應加強廟會等人群聚集場所的“小作坊”“小攤販”“小餐飲”的監管;消費者也應注意科學飲食、健康飲食。
食品質量:“年貨”勿變“年禍”
國家質檢總局1月初通報,個別食用油、炒貨干果檢出超標的苯并芘、黃曲霉毒素,這些都是強致癌性物質。
年前年后,正是干果、糖果、食用油等年貨的銷售旺季。然而,記者探訪發現,一些超市將年貨堆積、打包銷售,一些標識缺失甚至是明顯“過期”的食品蒙混沖關。
1月28日,記者在上海閔行區一家超市的散裝糕點區看到,麻辣鍋巴、蛋卷、芝麻糖、餅干等十幾種散裝的糕點都沒有標注生產日期和保質日期。
“這些食品及銷售行為肯定違規。”上海市食品研究所技術總監馬志英說,其中不排除有變質食品埋下安全隱患。
在虛擬世界網購年貨,安全隱患同樣真實地存在。“網上的肉脯圖片看起來很‘美味’,可真吃到嘴里卻是‘霉味’。”吉林四平市居民劉冰日前在網上購買的2斤豬肉脯根本沒法吃。
“‘無照經營戶’是網購食品安全的重災區。”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許多網絡食品商戶沒有執照,不少網站平臺也不審核商戶的資質。
長春市消費者協會副秘書長鐘萍提醒,選購食品年貨時一定要查看產品包裝上的保質期等標識要素,確保購買到合格放心的食品;莫圖便宜吃大虧。
食品監管:放假不能放松
嚴防大宗食品出現質量安全問題,嚴防“黑作坊”“黑窩點”死灰復燃,嚴防劣質食品流入農村地區,嚴防群體性食物中毒……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年前強調,各地區、各監管部門要全面排查節日市場食品安全隱患。
“繩子斷在細處,安全毀在松處”。春節假日是食品供求兩旺時期,同時也是監管力量薄弱之時,此時各方更需緊繃安全弦。
節假日期間,作為食品安全的主要責任人,生產經營者更應下大力氣扣緊“安全帶”,嚴格執行相關生產標準,嚴格把關產品質量,而不能趁機“清倉”、一味謀利。
保障食品安全同時也需要全社會來關心、維護。公眾應主動抵制偽劣食品,發現食品安全問題應向監管部門舉報。
邊振甲要求,餐飲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春節期間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制度,對投訴舉報內容及時核查處理。一旦發生事故,要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及時依法處理,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影響范圍、降低事故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