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頭一天兒,城市中最先開始忙碌的恐怕就是有著“城市美容師”美譽的環衛工人了。寒夜中,他們那抹跳動的橘紅色,帶給城市活力和感動。
2月10日,清晨五點,被路燈點亮的濟南英雄山路和六里山路十字路口,沒有行人,少有車輛來往,安靜得可以聽到環衛工人王樹英揮動掃帚清掃路面的沙沙聲。
“今天是大年初一,煙花鞭炮皮難掃,想要在六點半前掃完就得早起。”今年50歲的王師傅告訴記者,2002年她和丈夫從濟寧泗水老家來到濟南,一起做起了環衛工,這一掃就是十幾年,無論風吹日曬,從未間斷。
作為環衛工人,他們有著嚴苛的工作安排,一般早上四點左右就得起床,六點半前要完成第一次清掃,八點到九點之間進行第二次清掃,下午一點半到五點也都是工作時間。而且,遇上刮風、下雨、下雪的日子更得隨叫隨到。
“也沒啥辛苦的,習慣了就好,我們干的就是這么個活兒。”提及做環衛工人的苦,王師傅輕描淡寫地說。
記者一路跟隨王師傅,看她挪著步子,用大掃帚將地上被風吹得四散的鞭炮皮和落葉攏成堆兒,然后再用小掃帚和簸箕掃進小三輪車里。一遍一遍,在她這將近200米長的責任路段上,王師傅認真地重復著機械而又枯燥的動作,偶爾停下伸伸腰。
清晨五點五十分,記不清掃了幾個來回,路面上的垃圾清理得差不多了。晨練的人們開始出門,路上也有了些人氣。工作了將近一個小時,王師傅依著掃帚停了停腳。“冷嗎?”記者跺了跺凍得發麻的腳問道。“不冷,干活干的還熱呢。現在身上汗津津的。”王師傅向上托了托帽檐,又忙活了起來。
每一處路沿,每一個拐角,王師傅都清掃得細心,照顧得妥帖。這不到200米的路段,她10多年來已清掃了幾萬次,是她的責任,更是她的牽掛。“早上第一遍必須掃得徹底,給一天打個好基礎。”王師傅一邊清掃一邊介紹心得。
六點二十五分,王師傅看著清掃干凈的街道,臉上露出微笑。
“這個年初一的煙花鞭炮皮明顯少了,往年光路邊的大禮花殼子就得掃二十多個,今兒個早上就掃了一個。”王師傅說,“這一車垃圾得一百五十來斤,煙花鞭炮皮啥的得比往年少了三百斤。”
在王師傅看來,這可能和前一陣兒天氣狀況不好有關,畢竟誰也不想生活在霧霾里,所以煙花鞭炮放得少了。“這很好啊,不僅減輕空氣污染,我們也能輕快些。”王師傅樂呵呵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