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青島市區鞭炮齊鳴,熱鬧非凡。但與鬧市區只有一橋之隔的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青島小麥島海洋環境監測站,卻顯得十分寂靜。
除夕夜在小麥島海洋環境監測站值班的是車豪杰和薛海波,這里幾乎沒有任何過年氣氛,似乎外面的鞭炮屬于另外一個世界。“由于我們的工作性質,所以對節日、過年的概念不是太強。年三十和平時差不多,我們還是照常觀測、發報,晚上八點還要觀測浮游生物夜間的發光類型和級別。”43歲的車豪杰說。
車豪杰和薛海波的“年夜飯”和平時也沒多大差別,一個蒜薹炒肉,一碟豬頭肉。“工作的時候吃飯就是為填飽肚子,保證工作,所以不可能像在家里搞得那么復雜。” 車豪杰說,“知道我除夕值班,所以我們家臘月二十八就提前過了。今年沒有三十,臘月二十九是過,二十八也是過。”
整個小麥島大約有三個足球場大小,這座監測站建于1959年,是國家海洋局設在青島海區的專業監測站,也是我國最早的海浪監測站和自動化監測示范站,目前該站已成為海洋儀器研制的中試基地。
監測站有一座紅色的小房子--驗潮井,監測人員每天8時、11時、14時和20時都要來這里查看潮位儀器是否正常并抄錄觀測數據,準時發報。同時,觀測員要定時測量海水溫度、鹽度、海浪以及氣溫、濕度、氣壓、風速和風力等,每天4次定時發報。
“晚上八點以后雖然不再發報,但是還要值夜班,維護島上儀器設備的安全。氣象數據資料雖是自動傳輸,但是夜間需要維護檢查,特別是遇到打雷下雨更要注意設備安全,很少能睡踏實。”車豪杰說。
這是在海洋一線工作了23年的車豪杰,第三次在外過春節,他說:“工作需要,和我們一樣除夕夜值班的人太多了。既然輪到我們站崗,我們就要站好這班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