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遠水解不了近渴”,更別說幾十公里之外的水了。但從2012年7月開始,來自長清區歸德鎮長孝水源地的地下水每天源源不斷地從43公里之外輸送到省城,為經十路沿線的市民提供數噸高品質的地下水。這些水從哪里來?怎么來?它們的質量如何保證?對此,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記者竇昊
【水源】
取水點在地下500米由山區的滲漏水補給
記者從長清區歸德鎮前劉官村采訪得知,濟西二期供水工程長孝第一水源地就位于該村田間的一個小院里。在小院的四角分布著四口水井,抽水設備就設立在井口處。記者了解到,這四口井的管理由濟南市清源水務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般來說這四口井是用三備一。他說:“該水源地地下水豐富,水質較好。前期我們打了一眼500米深的實驗井,為了探明地下地質情況。其余的三口水井深度均為358米,井口直徑約為400mm,每口井每小時可出水約440立方米。通過前期運行效果來看,目前水源地的日出水能力為5萬立方米左右。”
前劉官村村民告訴記者,他們一直就是取用這里的地下水灌溉農田,由于水質好,農作物生長得也格外好。“早先在我們村附近進行了打水取樣,專家也說我們這里的水好。而這些地下水全都是來自周邊的山上,降雨之后經過滲漏補給、地勢原因流到我們這里的,據說經過了自然的深層凈化。”村民說。“長孝水源地的地下水的礦物質含量較高,品質優良。”清源水務的工作人員說,“目前已經開采的水井的地下水都經過了多次水質檢測,各項指標均達標。而且水井采取多層取水,水質有保障。同時,該處地下水具有較好的補給和恢復能力,按規定抽取地下水不會對地下水造成影響。”而根據計劃,在目前長孝第一水源地附近,還將再征地建立第二水源地,并新開鑿8口深水機井,與第一水源地一起將形成日供10萬噸地下水的規模。
輸送
水路“七拐八彎”要走43公里 到大學城附近得“加把勁兒”
從水源地出來之后,這些深層的地下水經過水源地配置的水質監測設施進行檢測合格后,進入輸水管道。而這條總長達43公里的輸水線路,也是迄今為止濟南最長的輸水線。這條輸水管線的前半程從水源地出來后沿長平路、長興路、220國道、104省道經過龍泉街、鳳凰路走到紫薇路的加壓站,全長27公里,沿途經過農田、村莊、路口、城市道路等等。
“從水源地加壓之后,輸水管線中的地下水以每小時兩公里左右的速度走了27公里之后,就來到了大學城附近的紫薇路,這時之前的水壓已是強弩之末,必須重新加壓才能讓水繼續向市區前進。”濟南水務集團的工作人員笑稱,地下水走到加壓站時已經累了,必須得“加把勁兒”才能繼續完成剩下的旅程。
在加壓站記者看到,3臺泵站正在運行。而加壓站采用串聯加壓的方式,目前供水規模在每天4萬立方米。但隨著濟西二期供水正式運行,供水規模將加大,再新建泵站增加供水能力,遠期將達到每天20萬立方米的供水規模。
加壓站這處“驛站”不僅可以給地下水加壓,還可以在這里加入部分二氧化氯進行消毒。經過加壓消毒的地下水,將開始下一段旅程。
從加壓站出來之后,原來的輸水管線就變成了球墨鑄鐵的供水管線,經紫薇路、海棠路、劉長山路西延長線至濟南市二環西路。“供水沿線管道采用開槽施工,主要路口則采用頂管施工,過河處則采用管橋施工。這都是在保證工程進度的同時最大限度保證居民的出行需要。”濟南水務的工作人員說。
供水
每天數萬噸惠及經十路兩側 水質好溫度恒定不“冰”手
根據濟南水務集團的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濟西二期的供水規模約為4萬立方米/天,供水管道暫時并入玉清水廠的出水管道,與玉清水廠出廠水混合,進入市區供水管網,供水范圍覆蓋經七路、濼源大街以南、主要是經十路兩側的供水區域,惠及20萬市民。“濟西二期工程是取水源地地下水供應市區居民生活飲用,但是對于水源地的影響仍然在評估,而且水源地的地下水是靠平陰、長清的西南部的山區補給和黃河滲漏補給。在枯水期時,為了保泉考慮,地下水的開采也得謹慎,因此目前實際供水量并不大,而且日供水量也可能有大有小。”供水行業的專業人士說,“但總的來說,引入地下水不僅可以提高濟南市城市飲用水的水質,而且可以改變城市供水格局,為居民用水安全、特別是經十路沿線居民的用水安全加上‘雙保險’。”
記者還了解到,由于地下水溫度恒定,常年維持在16℃左右,進入市政供水管道之后,可以有效改變管網水水溫,做到冬季不冰手,夏季更涼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