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近日從市中區園林局了解到,自3月18日起,英雄山兒童樂園附近、濟南大廈對面等地約92株“高齡”毛白楊將開始伐除,更換為法桐、銀杏等樹種。之后,馬鞍山路、大緯二路、英雄山路等路段的“高齡”毛白楊也將分批更換。
“高齡”毛白楊將換成法桐、銀杏
市中區園林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伐除老樹工作計劃從3月18日開始,同時更換法桐、銀杏等樹種。將要伐除的毛白楊主要分布在:英雄山北廣場兒童樂園處35棵;緯一路(經十路至經七路段)19棵;省委門口高齡老樹23棵;濟南大廈對面15棵,共計92棵。
為什么更換樹種?相關負責人表示,計劃伐除的毛白楊樹齡都在50年到60年之間。由于樹齡較大,樹木都出現樹枝干枯、腐爛、樹頭枯死、病蟲害等癥狀。樹種栽植年代久遠,危樹、危枝也對市民的出行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隱患。他們上報后,經專家論證研究和市園林局批準,將采取伐除更換樹種的措施。
據悉,新更換的樹種為銀杏和法桐,將在對原樹池換土消菌后再重新栽植。考慮到英雄山兒童樂園附近主要為市民休閑娛樂、夏日納涼區域,該處毛白楊將更換為胸徑約13厘米的速生法桐,在緯一路補種胸徑15厘米的銀杏樹。園林局相關負責人說:“這是市中區更換毛白楊工作的第一步,投資約40到50萬。轄區內馬鞍山路、緯一路、英雄山路等地的高齡毛白楊今后也將會逐步、逐批更換。”
即將伐除的毛白楊多比人腰還粗
近日,記者探訪了面臨伐除的毛白楊,發現這些毛白楊近半比成人腰還粗。
英雄山北廣場兒童樂園處的樹木比較密集,不少毛白楊已被去頭,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樹干已有轉青的跡象。園林局相關負責人說,這些毛白楊是2012年去頭的,因其生長較快,多數已40余米高。而修剪車最高只能修剪20米高,難達到這樣的高度,只好將樹頭砍去。記者了解到,此處即將伐除的35棵樹就包括31棵去頭樹和4棵樹形差的樹。在該處,一些樹池里生長的就是2012年新栽的法桐,目前這些法桐約有碗口粗,樹冠半徑約2米。
省委門口的毛白楊目前尚保存完整,樹木高大,樹枝開始吐芽,枝條返青。記者量了一下,最粗的毛白楊樹圍已有192厘米,比普通人的腰圍還要粗不少。濟南大廈對面將伐除的毛白楊為15棵,包括12棵去頭樹和樹形差的3棵。
延伸閱讀
泉城路行道樹多年不見長
“真擔心馬鞍山路、英雄山路會重蹈泉城路覆轍。”不少居民提到泉城路改造將大樹移除,至今道路遮陰效果不好一事。
泉城路位于繁華的中心商業區,2001年6月份至2002年,泉城路進行了拓寬改造。并將道路兩側合抱粗的法桐伐除。10年過去,新栽植的法桐看起來似乎沒長多少,夏天還是不見綠蔭。
據了解,泉城路上的法桐之所以“長不大”,和當年的道路改造有關。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泉城路施工改造完成后,留下的樹坑太淺,各種管線、混凝土擠占了法桐樹不少空間。為了保證法桐的根部在這有限的空間里生長,園林人員對泉城路道路兩旁的法桐進行過“抹頭”,就是砍去法桐一些重要的樹枝。而路南邊移栽過來的法桐在栽種前就基本上只保留了主干。
泉城路商業街管委會工作人員曾邀請園林專家和大學教授對泉城路上的法桐進行過調查。專家認為,2001年泉城路修路時,對法桐進行“抹頭截根”過重,造成法桐傷口過大,再加上施工時對側根的損害以及雨水的侵蝕,造成一些法桐出現了腐朽和“空洞”,妨礙樹木生長。
相關鏈接
毛白楊絨絮危害不小
毛白楊雌株飄落的絨絮,是毛白楊種子的絨毛,毛白楊種子又多不育,僅有種皮,無種籽,因此本身極輕,一遇風吹便隨風飄舞,無孔不入。首先它極易鉆入人們的眼、耳、鼻及口中,甚至隨人們的呼吸通過口鼻進入呼吸道中,使人感到奇癢難當,并對人體健康產生一定危害。再者公路、城區、村鎮等地段密集的飄絮,會影響機動車駕駛員的視覺,并通過絨絮對人們口鼻的剌激,分散、干擾駕駛員的注意力,從而影響交通安全。
隨著全民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在今后的造林綠化樹種選擇上,不僅要考慮樹木的生長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考慮樹木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特性,大力發展無污染的樹種,對環境有污染的樹種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控制。在毛白楊的發展上,要把雌株的飄絮污染作為一個重要指標進行考慮,從苗木繁育到植樹造林都要多選用毛白楊雄株品種,少用或不用毛白楊雌株,尤其在城鎮、市郊、公路等人為活動集中的地區和地段,應禁止新栽毛白楊雌株品種,以減少和杜絕毛白楊飄絮對環境的污染。 (綜合)
新樹何時才能“綠蔭如蓋”
得知部分毛白楊即將被伐除后,市民對此看法不一,有人認為可惜,有人認為可行,而更多人則擔心新栽樹在夏天還能起到遮陰效果嗎?
有人支持 有人說“可惜”
記者隨機采訪了50余名居民以及10名馬鞍山沿路商戶,其中有42名居民和8名商戶都說太可惜。
一名支持伐除毛白楊的店主稱,毛白楊的缺點主要集中在飄絮和掉枯枝這兩個問題上。他說:“一到了飄絮的季節,就格外不舒服,不僅眼睛難受,還覺得呼吸困難。偶爾掉落的樹枝有時也會落在顧客的車上,尤其怕刮大風掉下大樹枝,砸壞車子。”
居民王先生則認為,馬鞍山路和英雄山附近有著濃厚的文化氛圍,這些“爺爺輩”的樹是這一區域最具代表性的風景之一,若將其砍掉,這一區域風景會失色不少。一商戶表示,這些樹盡管年歲高,但遮陰效果很好,兩側樹枝都能接到一起。到了夏天,也是因為這些樹木良好的遮陰效果,馬鞍山路才成為名符其實的步行街。
新樹長多久才能“綠蔭如蓋”
“新樹種下后,啥時候才能綠起來?不要求快速恢復到現在的情況,至少夏天老百姓要有個涼快地兒。”采訪中,不少居民提出疑問。
市中區園林局一負責人表示,即將新換的法桐預計2至3年起到遮陰的作用,4至5年可達到“綠蔭如蓋”,銀杏樹也能在2至3年內起到遮陰效果。“新植樹木前兩年屬緩苗期,生長速度相對較慢,隨后就會進入快速生長時期。”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養護老樹和栽植新樹成本差別不大,更換新樹,更能保護行人和車輛安全。
樹木綠化對慢行商業街影響大
山東師范大學生科院一趙姓教授認為,毛白楊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被廣泛栽植,是濟南行道樹的傳統樹種。這一樹種樹齡到了50年時確實會出現一些如枯枝、局部老化等“老年癥狀”,屬正常現象。但具體伐除,還是應該根據樹木的病蟲害、生長情況等,不能一概而論。
山東交通學院一學者認為:“馬鞍山路附近一直是研究濟南商業步行街的樣本,此前這里又成為了國家級特色商業街區。這里的商業空間特點就是大樹遮陰,視線通透性比較強,樹干地面往上9米內沒有枝葉,既能夠滿足遮陰和降溫的需要,也能滿足商業活動,符合慢行商業街的要求。目前馬鞍山路毛白楊占所有樹種約三分之一,若將其砍伐更換小樹或一次性更換太厲害,有可能對該處商業空間有較大影響。”他表示,如果要伐除,最好分批進行,在小范圍內逐漸變化,盡量避免這一地點的綠化效果產生大的反差。
(記者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