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小麥返青時,持續一年的反腐風暴,仍將國電費縣發電有限公司(簡稱費縣電廠)裹挾其中。2月份,電廠多名涉案員工又被臨沂費縣檢察機關帶離審查,至此,已有包括原總經理史佩珍在內的電廠燃料、物資等核心部門10余名員工卷涉其中,各自面臨貪污、受賄等指控。記者調查獲悉,電煤是這些不法人員涉腐的主要介質。一條多年來內外勾結形成的地下網絡,將本用于發電的優質電煤中途倒運,轉而換成價低質劣的煤矸石等。每年數百萬噸的電廠用煤量,給這些經手人員提供了極大的操作和牟利空間。年初,省檢察院所作的工作報告披露,該起窩案的案值達7000萬元之巨。在案發后,費縣電廠招標采購用于電煤質量檢驗的“全自動制樣機”。一位內部員工告訴記者,“看起來,機器比人牢靠。”記者孫珂發自臨沂
“去年今日”本以為一年前的反腐風暴漸平,沒想到2月份又有多人被采取強制措施3月下旬,記者來到費縣電廠,這里遠離費縣城區,職工主要居住于臨沂市區,平常乘坐大巴車在兩地之間往來,廠區寂靜保衛嚴密,在院外大門的路上,就看到掛有“廉潔從業、干凈做事”的警示標語。有員工告訴記者,“大約是在去年這個時段,廠里出了事。”
其所說的“出事”,指的是原國電山東分公司副總經理、原國電費縣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史佩珍被檢察機關逮捕。據介紹,也就在同時期,原總經理助理惠義占以及燃料、物資等多個部門的10名負責人員相繼被檢察機關依法采取強制措施。
記者輾轉獲悉,相當比例涉案人員采取的是異地關押模式,足見當地對此案的重視程度。“那時,我們明顯能感覺出廠里的緊張氣氛。”這名員工告訴記者,時間過去近一年,本以為風波漸平,2月份電廠多人突然又被檢察機關帶離,再次引得內部議論紛紛。
對此,費縣電廠辦公室有關人員在門崗值班電話中告訴記者:“不是很清楚。”許多內部員工對于此事也諱莫如深不愿提及。
費縣檢察院負責宣傳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證實,2月份電廠多人確實被檢察機關依法查處,至于案件細節暫不方便公布。這位人士向本報記者確認,目前電廠涉及貪污、受賄、私分國有資產等的窩案人員已遠超10人。
根據工商資料顯示,國電費縣發電有限公司于2004年3月15日成立,目前由國電山東電力有限公司、國網能源開發有限公司、臨沂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和費縣城市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分別持股。其經營范圍為火力發電和外供蒸汽,注冊資本為8.88億元。
2005年6月,投資近50億元的電廠一期工程開工,轉至2006年底開始發電。在其遠景規劃上,費縣電廠將來要建成擁有8臺火力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達到720萬千瓦時的“亞洲最大火力發電廠”。
電廠有人士對記者透露,此次窩案的發生,就像是捅了個窟窿,或會影響電廠的遠景規劃。
電煤蛀蟲一噸電煤多少錢,一噸煤矸石多少錢。這中間的差價,就被供煤商和電廠內部人員吃掉了今年1月份,費縣電廠完成了2013年的煤炭采購合同簽訂工作,全年電煤合同量達到280多萬噸。而自發電以來,電廠兩個發電機組每年這數百萬噸的發電“口糧”,成為燃料、物資等部門10余名涉案人員的利益所在。
記者多方了解,濟寧的一家貨物運輸公司負責人朱某是此中的關鍵人物。多年來,費縣電廠的部分電煤運輸供應一直為朱某負責,有人稱其社會閱歷豐富講義氣,人脈廣。去年同期,他也被司法機關逮捕。
此前很長一段時間,朱某與電廠的核心部門人員之間形成了一條地下利益鏈條。在運輸的過程中,部分電煤中途被朱某安排人卸下賣掉,轉而換上煤矸石等混雜。在電煤進入電廠之時,與朱某達成利益同盟的質檢等部門人員則對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仍按原來的優質電煤算價。“一噸電煤多少錢,一噸煤矸石多少錢。這中間的差價就被朱某和電廠內部人員吃掉了。電煤不僅摻假,甚至還有重復過磅的行為。”有知情人士這樣說道。
物資采購、燃料質檢……從電煤進廠到發電的所涉部門,均有人員被高額的不法利益拉下水。記者了解到,朱某的行賄手段也極為隱蔽,有時會安排手下人將現金直接扔進電廠職工的車內,存在一定的查證難度。
電廠有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實際到最后,很多內部職工都知道這些秘密。為啥?燃料成本在火力發電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那么多的煤,卻沒發出相應的電量,明擺著中間有虧空啊。”據悉,案發前一段時間,我省檢察機關已接到相關職工的情況反映。
當地檢察機關署名的一篇文章記述,截止到2012年3月份,費縣發電廠已累計虧損8.03億元。而在多名涉案人員被查處后,2007年以來電廠首次實現止虧轉盈,從2012年4月起即開始盈利。“截止到2012年12 月份,公司就實現盈利2.01億元,上繳稅款1.64 億元,一躍成為當地的納稅大戶。”多年間,劣質電煤造成的損失可想而知。
功臣變罪臣原電廠總經理史佩珍,曾急得口鼻長瘡仍在京跑項目在此次的反腐風暴中,已于2011年退休的原總經理史佩珍“落馬”,出乎內部很多人的意料。
現年56歲的史佩珍,老家位于電廠百公里外的莒南縣,2011年正處級退休,極少接受媒體采訪,在電廠很多人眼中,是個極其低調的負責人。有不少一線員工覺得他態度溫和,極為關心職工,“是個好人”。亦有員工認為史佩珍并無足夠的管理能力,致使內部混亂不堪。
史佩珍2003年起擔任費縣電廠籌建處的總經理,據其自述,在他自菏澤電廠到任時,費縣電廠的項目已經列進政府報告20年,一直沒有獲得國家立項。
史佩珍講述了前往北京爭取項目批復的故事,“一名國家發改委的領導同志跟我講,他說搞一個項目不容易,這個全國有很多搞項目的,有些同志搞項目,一畢業就搞項目,到退休了人也退休了,項目也沒了,這是國家發改委領導給我講的事情。一個是給我講不要希望太大,或者失望太大,要有兩手準備。”
有采訪史佩珍的報道稱,“史佩珍急得口、鼻子長瘡,顧不得治療,奔赴在京各部門匯報工作。”
最終的結果是,2005年國家發改委同意了關于費縣電廠的批復。自彼時至2011年,史佩珍一直擔任費縣電廠的總經理,并且獲得諸多殊榮。
有內部人士稱,這也造成了史佩珍的失衡心態,想趁著“在位”謀求更大利益。由于在電煤采購等關鍵環節享有話語權,此次卷入貪污受賄案,亦是與此有關。對此,記者未獲得司法機關證實。
亡羊補牢購買“全自動制樣機”,盡力減少電煤質檢過程中的人為因素根據招標公告,事發后的2012年9月份,電廠公開招標購買“入廠煤全自動制樣機”,盡力減少電煤質檢過程中的人為因素。記者采訪時,有電廠職工稱目前廠里下達了很多規定。“堅決不允許燃料部門的人員與供應商私下接觸,質檢時不允許單獨采樣、混樣或者倒換樣,不準私放有關人員進入質檢禁區,也嚴禁我們接受供煤商的宴請、禮品。”
這些禁令被電廠領導稱為保護職工的“安全網”。要求這些職工“不為親情所動、不為友情所移、不為鄉情所捆”。“凡是違紀的,一經查處,一律開除公職。”
據稱,該廠還新成立紀檢監察部,聘請了15名職工代表作為監督員,對關鍵崗位和從業人員廉潔自律情況進行全天候監督,并可直接向紀檢監察部反饋信息。
有員工說:“其實,這些規定之前也有類似的,只是執行不到位。要想讓大家遵規守紀,還得引入外部監督才行。再說,得讓大家明白我們職工的工資福利待遇很不錯,住宿有宿舍、來回有班車,為了一點不法利益不值得。”
記者了解到,外省已有質檢部門派員介入的做法,對電煤進行質量檢測,防止出現摻假等行為。
如今,電廠窩案在費縣當地依舊是公眾討論的熱點話題。記者3月底自費縣法院獲悉,目前關于費縣電廠貪污賄賂案的系列案件,已開始有涉案人員被移訴至法院,目前尚未進行開庭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