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組數字,醒目而振奮:2012年日照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達63.7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68%。
自2010年,日照《關于促進文化產業振興的意見及配套政策》出臺,提出力爭5年實現文化產業成長為支柱產業,短短三年,日照的文化產業一路大步鏗鏘,實現了是2010年2.34倍的迅速增長,直逼5%的支柱目標。
在文化產業欣欣向榮的同時,群眾文化活動同樣花團錦簇:今年“五一”期間,各區縣莊戶劇團送戲進村活動相繼開展,演出多達40余場次;全市各級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等公益性文化場所繼續免費對外開放,各類培訓活動繼續開展;2013日照農民畫創作培訓班在節日期間舉辦,針對我市農民畫作者進行提升,40余人受到培訓……
濱海文化名城建設,產業崛起與普惠民生并重。圍繞打造“三天”文化,日照深入開展“文化建設年”活動,集聚發展動力,惠及群眾生活,推動了我市多種文化業態生機迸發,將文化建設推向一個新高度。
“文化資源”崛起“文化經濟”
走進日照市職業技術學院創意設計園,在琳瑯滿目的創意設計作品中,幾個黑陶設計作品十分醒目。“依托設計資源,對日照傳統黑陶進行創意打造,形成更具市場影響力的藝術作品,也是我們的職能之一!眻@區工作人員厲建剛笑言。
日照的文化資源得天獨厚,黑陶、綠茶、農民畫、漁家樂等文化元素極具影響力。如何使豐富的文化資源轉變為現實生產力,并且催生帶動創意產業等新型文化產業的發展?
《日照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等重要性綱領文件的出臺,為日照文化資源向文化經濟轉化繪出了精彩藍圖。依據規劃,“一中心二帶三區六基地十大產業”特色鮮明、布局科學、結構合理、相互拉動,文化產業新格局初步形成。
依托大學科技園、日照經濟技術開發區軟件園、清大華創科技孵化器、高新區服務外包基地等產業平臺,日照著力打造動漫游戲、創意設計、數字傳媒等新興文化業態,成功研發物聯網“云”平臺,制作推出國內首部儒家文化高清動漫劇《神童項橐》。
同時,2012年,日照市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增加到2000萬元,全市共計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2520萬元,區縣設立其他文化建設資金高達3130萬元。
資源的深挖細耕和基礎的聚力支撐,使日照文化產業以嶄新的姿態進入加速發展的新時期,瑪雅包裝、日照創意產業園、日照圖書發行大廈、東港區南湖文化旅游產業園、莒縣莒州文化中心等一批重點文化項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在黑陶、農民畫的傳統文化產業化的同時,五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割花開始批量生產,產品出口美國、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達480萬元。
從挖掘到傳承,從傳播到創新,緊緊圍繞建設濱海文化名城的目標,日照的豐厚文化資源正在朝著生產力、創新力和拉動力高效轉變。
文化融合孕育特色品牌
文化大象無形,與其他元素融合發展,往往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日照市因海而生,依海而興。各項水上運動賽事的洗禮,又給這座泛著朵朵浪花的城市增添了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而日照人獨具匠心,將體育與文化相結合,催生出一個具有強烈日照特色的文化——水運文化。
隨著一項項國際國內賽事的承辦,日照水上運動的文化不斷外延,以競技性體育產業、體育用品制造業、體育服務業、體育無形資產開發等為重點的體育產業體系不斷壯大,構筑起以水上運動訓練、競賽表演、游艇運動、休閑娛樂等為重要內容的文化體育產業鏈。
落筆旅游,文化元素更是為開啟中高端市場打下了堅實基礎:
——五蓮山下的白鷺灣項目,內含濕地公園、森林公園、休閑運動公園、生態莊園、文化公園及小劇場、美術館、咖啡廳等,全部完成后,山水纏繞依戀的水墨五蓮將更加美麗多姿;
——日照東方廣場將日照綠茶、農民畫、黑陶、海產品、貝類工藝品等多種旅游紀念品囊括其間,大幅增添了我市旅游文化市場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沿著陽光海岸一線放眼望去,別具一格的咖啡屋、慢搖吧、5D影院等多種文化元素與大海輕輕呼應,組成了另一道迷人風景線。
在港城,龍舞、旱船等民間舞蹈,滿江紅、漁民號子等民間音樂正在逐步融入漁家旅游,“住漁家屋、吃漁家飯、做漁家活、享漁家樂”為主題的漁家文化等民俗文化逐步走向成熟。目前,日照市15個民俗旅游村,2600多個民俗旅游戶,歷經10多年發展,終破繭成蝶,成為聞名全國的民俗旅游基地。
如今的日照,“水上運動之都”、“陽光度假海岸”、“北方綠茶之鄉”、“農民畫之鄉”“黑陶文化之鄉”等城市文化品牌享譽中外。
文化搭臺潤澤港城群眾
文化大發展,惠民是核心。2012年9月,日照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在全省第一個下發了《關于加快建設城鄉“15—20 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的實施意見》,力爭在2014年年底前實現全市城鄉“15—20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全覆蓋,讓城鄉居民能便捷享受到公共文化場所或設施提供的書刊閱讀、影視放映、健身鍛煉等公共文化服務,城鄉文化等值化亦開始破題。
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全市54個鄉鎮已有50個鄉鎮文化站達到了三級或三級以上文化站的建設標準,建成91個城市社區文化中心和273個農村社區文化中心,建成文化大院2765個,占村居總數的90%,以社區為中心的城鄉“15—20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覆蓋率達到了68.8%。
目前,我市“三大文化圈”已初步確立:以市和區縣藝術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為主體,以紀念館、文化宮、科技館、影劇院等為補充的市縣域文化圈;以鄉鎮綜合文化站為主體,以中小學校為補充的鎮域文化圈;以社區文化中心為主體,以村居文化大院為補充的社區文化圈。
圍繞“十大文化建設”,“我們的節日”、“愛國歌曲大家唱”、“文化建設百場宣講”等活動相繼開展;文藝走基層、沂蒙畫派作品展、首屆日照園林文化節、“夢想大舞臺”等活動先后舉行,群眾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據初步統計,2012年中,日照“千百重點文化工程”組織開展培訓基層文藝骨干1700余人次,舉辦文藝演出1600余場次,放映公益電影3萬余場次,培育起新年音樂會、元宵節系列文化活動、港城之夏文藝展演、合唱藝術節、沿海文化線演出等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全市建成莊戶劇團、文藝表演隊400余個,送戲下鄉、文化下鄉工作得到順利開展,激發了全市的文化活力,豐富了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2013年的重點文化設施項目規劃中,市級綜合文化中心、市圖書館、丁肇中科技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等一批惠民利民的基礎建設占據了重要位置。日前,我市2013年6大類35個公益文化項目正式面向社會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