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王紅軍
全省第三批非遺名錄項目、第四批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去年非遺保護工作十大亮點事項、省古籍保護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第二批山東省傳統技藝大師……6月5日,在第八個“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我省公布了最新的非遺和古籍保護成果。
“非遺保護工作要自覺融入到十藝節整體活動中來。”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化廳廳長徐向紅表示,十藝節是展示我省總體文化形象的重要契機,“我們要不斷創新、開拓思路,充分展示我省非遺的獨特魅力和豐富內涵,加快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8821項:四級名錄體系不斷完善
在最新公布的成果中,我省有136個項目入選第三批省級非遺名錄和擴展項目名錄,有85個單位被命名為第四批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據省文化廳非遺處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省非遺保護各項工作均走在了全國前列。“截至目前,我省有8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國家級名錄153項,省級名錄555項,市級名錄1872項,縣級名錄6241項;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60名,省級傳承人262人,市級傳承人1460名,縣級傳承人3821名。”
過去的一年,第二屆中國非遺博覽會在臺兒莊古城舉辦,國家級《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編制通過論證,青州開創非遺惠民新模式,濟寧市實施“政府搭臺,群眾聽戲,激情廣場大家唱”文化惠民工程等,列入我省非遺保護工作十大亮點事項。
3400余冊:非遺保護出版成果豐碩
在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編撰出版成果展正式亮相。這次展覽分全省17市及省直計10個板塊,共展出《齊魯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粹》等全省各地非遺優秀編撰出版成果近千冊,展覽通過文字、圖片、優秀編撰出版物展陳等形式,從不同側面展示近幾年來我省非遺保護編撰出版的優秀成果。
據統計,在2005年至2009年開展的非遺普查中,全省共普查各類非遺線索101萬條,整理各類非遺項目4萬多項。全省調查文字記錄1999.7萬字,錄音記錄5473.3小時,編輯各類資料3400余冊,錄制音像資料3萬余盒,數字化非遺資料近40噸。
此外,省文化廳組織評選了首批“省非遺研究基地”,命名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學研究所等7個單位為研究基地。同時,我省鼓勵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等開展非遺理論研究及成果轉化,也涌現出了一大批出版成果,在全省形成了關注、研究非遺的熱潮。
28種:古籍保護工作機制逐步形成
6月5日,我省舉辦全省古籍保護培訓班,由省古籍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就古籍普查數據審校、數據格式標準及古籍管理方法等,為全省17市圖書館古籍部主任或古籍保護工作負責人、省直及各大高校圖書館古籍部主任或古籍保護工作負責人等進行講解。
在“文化遺產日”期間,省圖書館又通過舉辦“我愛古籍”系列活動,激發群眾對古籍和傳統文化的興趣。其中,省古籍普查成果展共展出《全國古籍普查登記目錄檔》(山東部分)、2007-2013年全省及各古籍收藏單位古籍保護編撰出版成果等28種50冊,全面展示逐步形成的集普查、修復、展示、研究“四位一體”的古籍保護工作機制。
此外,為了激發公眾對古籍的熱愛及對古籍保護的關心,省圖書館“冊府琳瑯”展廳、古籍修復室分別舉辦了古籍書板印刷、線裝書制作體驗活動,讀者可以親手刷印古籍書板并制作屬于自己的線裝書。6月8日,省古籍保護中心、省圖書館還將舉辦“古籍‘品真鑒奇’活動”,聘請專家、教授現場鑒定民間古籍,以改善民間藏品的保存、保護狀況。
10多個項目:陶器陶瓷非遺保護有進展
我省是陶器陶瓷大省,也是我國著名的大型陶器陶瓷分布區,在長久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燦爛的陶器陶瓷文明。在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我省特意策劃組織了省非遺保護陶器·陶瓷精品展,提高人民群眾對陶器陶瓷類非遺的保護意識。
這次展覽均為我省國家級、省級非遺名錄陶器燒制技藝類項目作品,包括淄博陶瓷、章丘黑陶、日照黑陶、德州黑陶、棗莊砂陶、昌邑土陶、東昌澄泥、濟南石家老陶、伏里土陶、柘硯制作技藝等10個項目,展出陶器·陶瓷技藝大師們的精品力作200余件。
據統計,我省已先后公布淄博陶瓷燒制技藝等10多個項目為省級非遺名錄,并通過命名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和優秀非遺傳習所,組織參加上海世博會、中國非遺博覽會、中國非遺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等活動,不斷擴大陶器·陶瓷類項目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有力地促進了我省陶器·陶瓷類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