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日,省城某中考考場外,相對于各類輔導班的火爆,中職學校的招生人員不太受家長待見。 本報記者 周青先 攝本報記者 李娜 尹明亮 徐潔
讀高中還是讀中職?2013年被稱為大學“最難就業季”,相比之下,中職學校就業形勢依舊火爆。然而,即使如此,記者了解到,家長和考生普遍的職業教育觀仍然難以立刻扭轉,認為職業教育后升學渠道不暢、看不到發展希望,以及愛面子、嫌就業低端的傳統觀念,成為中職招生難的主因。
要面子還是要崗位? 不體面:成為中職學校招生的第一堵墻
近日,山東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透露了一組數字,整體就業率中職生為99%,高職生為80%,本科生為70%。在山東濟南商貿學校、歷城第二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等中職學校的就業雙選會上,崗生比都達到了5:1以上。
歷城二職專校長呂學強說,不少企業為招到技術水平高的學生,甚至帶著從學校走出去的師兄師姐現身說法,在工作環境、加班、住宿等方面給出各項承諾。
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形勢下,中職生如此高的就業率為啥還不受考生和家長的待見?
中職學校學習氛圍不好、畢業后找的工作太“低端”、繼續升學的機會少,成為三大理由。
“就算大學生就業難,那和中職就業也不是一個概念。大學生嫌待遇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中職畢業是找不到體面工作的,這很不一樣。”一位家長認為,“如果上了中職,就一定要當藍領了,想繼續讀書機會就不多了。”中考考點外,不少家長直接拒絕中職學校發的宣傳單。
呂學強認為,不少家長還停留在上了大學當白領,上了中職就得當藍領這一傳統的觀念里,一方面這是社會分配體制的原因,另一方面還是“面子”問題。然而,真費勁擠進了高中,“不適應”、“不自信”的感覺就來了,每年,不少學生3年高中后放棄高考出去打工就說明了中考后選擇的不理智。
濟南一位高中校長也認為,每年的普高招生,有些本來達不到高中學習水平的孩子也進了高中,他們在九年義務教育后的第一次選擇時就缺乏職業規劃和指導,高考才考180分也就不足為奇了。
濟南一所中職校長認為,城市中很多獨生子女的家長認為,進工廠、進酒店工作不夠體面,舍不得讓孩子吃苦。中職學校的往年報名情況也說明了這一點,去年,歷城二職專填報志愿的906人中,農村學生為700多人,城市學生只有200人。全省范圍內的中職學校中,90%的生源來自農村。
上中職“孩子容易學壞”? 缺少升學渠道,教育環境差是第二堵墻
“我孩子才15歲,上三年職業學校出來就業還不到20歲,年齡太小了。”回民中學考點門口一位家長說,如果讓孩子讀3年高中,哪怕再讀高職,年齡上合適一點。
一位教育人士分析,目前,讀完中職后的升學渠道不暢通,中職幾乎就是學歷天花板了,也是導致中職學校吸引力不足的一大原因。因此,在高職學校招生“吃不飽”的現狀下,不少學生寧愿花3年的時間學習文化課去讀高職,也不愿意早日學門技術。
此外,對中職學校教育質量信心不足也是家長們的普遍看法。
“孩子的成績雖不太理想,但即使上個差一些的高中也不讓孩子讀中職。”家住大澗溝附近的王女士告訴記者,一些已經讀中職孩子的表現也讓她不放心,“認識兩個讀中職的,又吸煙又打架,讓人不放心,兩個成績好的孩子很難把不好的孩子帶好了,但兩個不好的孩子能把好的孩子帶壞了。”
針對以上普遍的擔憂,山東省教育廳一位負責人認為,職業學校確實應先修煉好“內功”,自身的教學質量、學風氛圍確實需要提高。讓人欣慰的是,不少職業學校已認識到這一問題并著手改變。不少校長已意識到,中職不能辦成職業培訓班,高就業率也不是職業教育追求的最主要目標。
歷城二職專校長呂學強說,如何從職業道德、情商等方面提高學生素質,給予他們終身發展、自主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才是職業學校亟需修煉的“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