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濟南消息(記者冀強)一場優化營商環境的“行政效能風暴”在聊城刮起。記者昨天從聊城市獲悉,最近,在2012年公布的367項行政審批項目基礎上,通過取消、下放等方式精簡207項,僅保留160項,精簡率高達56.4%,率先在全省及周邊地區實現行政審批項目最少、速度最快、收費最低。
據聊城市行政服務中心主任靳鳳蓮介紹,聊城市新一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于兩月前開始。4月19日,省委副書記、時任代省長的郭樹清前往聊城就建設山東西部新的經濟隆起帶進行調研。在此期間,郭樹清強調聊城市要把握住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和西部隆起帶等區域戰略疊加優勢,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4月28日,聊城市委常委、副市長李希信主持召開全市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會議,對行政審批及收費項目的清理規范進行了具體安排部署。
記者了解到,在清理審查時,聊城市重點圍繞企業設立和固定資產投資審批,進行逐項審查和評估論證,即:凡上級明令取消或沒有設定依據的,一律取消;凡省內其他地市(主要比對德州市、日照市)沒有保留的,一律不予保留;凡市、縣兩級均有審批權的,一律下放縣(市、區)審批。對雖有法定依據,但不適應當前形勢發展和現實管理需要的行政審批項目,按暫停執行處理; 對同一部門性質相同、內容相近的行政審批項目,能合并的予以合并;對行政確認、備案及屬行政機關內部管理工作等不符合行政審批特征的項目,按轉變管理方式處理。
通過審查論證,確定取消19項、免征12項、改變征收范圍6項收費項目,僅此每年可為市本級企業減負6000萬元以上。經過清理,聊城市目前保留行政審批項目由2012年的367項精簡為160項; 行政審批主體由53個減少為42個。本次清理后,聊城市率先在全省及周邊地區實現行政審批項目最少、速度最快、收費最低。
除了大范圍清理行政審批項目外,聊城市在簡政放權的同時,還通過多種形式優化當地營商環境。據靳鳳蓮介紹,在項目審批環節,當地均最大程度的簡化申報條件和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