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第二污水處理廠
污水處理廠的質檢主任王麗霞向記者展示處理后的污水
處理后的出水變得清澈可見,緩緩流入附近的濕地公園。
記者采訪團來到秦皇河公園登上12米的觀景平臺,樓閣掩映、曲水環彎,秦皇河兩岸富有層次感和空間感的美景盡收眼底。
齊魯網濟南6月19日訊(記者滿倩)6月19日,“聚焦美麗山東——第九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北線采訪團抵達第三站濱州。
在這座素有“渤海之濱、黃河之州”之稱的美麗城市,記者在城市規劃館中進入“時間隧道”領略濱州未來城的發達;行走在魏氏莊園的高墻碉堡上,探秘魯北民俗文化古鎮;踏入鯤鵬湖濕地,瞭望蘆葦在碧波蕩漾;漫步在秦皇河公園,一步一景、步移景異。
以水帶綠 城水共榮
這是一座功能完備、魅力四射的現代化生態之城。堅持生態優先,立足“大綠地、大空間、大水面”,著力進行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和城市景觀綠化工程,進一步扮靚了“糧豐林茂·北國江南”、“四環五海·生態濱州”兩張城市名片。
在濱州第二污水處理廠,記者采訪了解到,污水處理需要經過垃圾分離、殺菌消毒、泥水沉淀等層層處理,才能使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IV類水質標準,而后引入濱州市“四環五!本坝^水系進行水源補充,從而達到水資源回補和綜合利用的目的,充分體現“治、用、!钡沫h保理念。
污水處理廠的質檢主任王麗霞告訴記者,“6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大型垃圾場,如今,不僅每天有2.8萬噸的污水變成湖水流入鯤鵬湖,而且附近的垃圾場也變身成為秀美的西沙河生態濕地公園。經過凈化后,從污水處理廠排出的清水達到了污水排放1級A類標準,可用于市區園林綠化和鄉村農田灌溉。”
記者觀察到,處理后的出水變得清澈可見,緩緩流入附近的濕地公園。作為地球上三大生態系統之一的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它不僅具有不可替代的綜合功能,還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據了解,鯤鵬湖濕地公園由西沙河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改造而成,總面積4.5萬平方米,其中潛流區水面面積4000平方米,表流區水面面積1.6萬平方米,綠化及景觀工程面積2.5萬平方米。黃河12路已成為一條綠色生態濱水景觀大道,鯤鵬湖濕地公園成為市民又一郊游休閑景點,對優化發展環境、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為著力改善城市環境,不斷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濱州市經濟開發區結合黃河12路綠化改造,本著自然、生態的原則,把濕地公園與鯤鵬湖有機連接,建設綠色廊道和原生態濕地公園,把森林引進城市,讓居民擁抱綠色,形成獨特的景觀效果,展現了城市文明發展成果,為濱州代表全省奪得海河流域第一名、全國十大重點流域第一名“雙第一”增了光、添了彩。
四環五海 助推“藍黃”
“四環五海是濱州的城市名片,從最初規劃到建設施工,其實里面處處都在體現濱州文化!睋䴙I州規劃館工作人員馬敏介紹,五海分別以天、地、人、水、情為主題的大型水庫。以中海為例,中海的主題是‘天’,景區內的天地橋、月宮、月亮島、七星樓等,就是遵照這個主題規劃設計的。加上孫子點將臺,整個景區將中國傳統文化與濱州地域文化有機整合在了一起。所謂“四環”,就是建設環城公路、環城水系、環城林帶和環城景點。
19日下午,記者采訪團來到秦皇河公園登上12米的觀景平臺,樓閣掩映、曲水環彎,秦皇河兩岸富有層次感和空間感的美景盡收眼底。
濱州市開發區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這里以前曾是一條二十多米的灌溉渠,而今映入眼簾的卻是一個宜居、宜游的城市綜合體休閑景觀帶。
“每到夏日的夜晚,許多市民就會來到中海岸邊游玩。”濱州市政府副市長王瑜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近年來,濱州市按照“四環五海•生態濱州”的城市目標定位,突出黃河三角洲中心名城建設,初步搭建起了“生態、美麗、幸!钡某鞘锌蚣。
據介紹,在“兩區”開發建設過程中,濱州市一直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始終把調整結構作為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的核心手段,堅持在調整中發展,在發展中調整,不斷推動產業優化升級。
“人在湖畔居,夜聞波濤聲”,黃河明珠文化廣場、明珠劇院、乒羽館、網球場,中海建國飯店、秦皇河公園等在濱州相繼建成,水榭樓臺、春意盎然,如今這座生態家園已邁向幸福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