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馳名中外的四川九寨溝景區發生大規模游客滯留事件,上下山通道陷入癱瘓,甚至出現游客“攻陷”售票處的傳聞。4日,記者在徒步爬泰山的過程中發現,為避免發生游客滯留、踩踏事故,景區采取“分段截流”的措施,使游客更加均勻地分布,確保旅游安全。
本報記者 喬顯佳
中天門遇上下山游客“對沖”高峰
4日早上7點,一隊武警進駐泰山景區紅門售票處,廣場臺階下站成人墻。根據部署,每隔5分鐘放進一批游客,其余時間則暫停放行。記者注意到,當日泰山旅游仍然在高峰運行,紅門售票處外的山路上,黑壓壓的游客隊伍綿延數百米。
游客進入紅門不久,左側出現一條新辟出的道路,武警站崗,引導下山游客由此分流。此舉大大避免了上山客流與下山客流之間的擁擠。同樣,在一天門和中天門之間的藥王峪景點處,也辟出一條分流道路。
據了解,長假前三天,泰山累計接待游客183518人,同比增加21.65%,尤其是3日,達到長假以來的最高峰。4日上午10點前后,其中相當一部分看完日出下山的游客,在南天門景區一帶與上山游客高峰相遇,形成客流“對沖”之勢。當天,泰山中天門景區經歷最強的上山、下山客流“對沖”高峰。
開辟山路分流下山游客
記者4日上午10點半在中天門看到,等待乘坐纜車下山的游客排成近千米的長隊,武警戰士、工作人員拉起的纜繩將其擋在道路一側,另一側道路用于接納涌上中天門的登山客。盡管現場人多擁擠,但秩序未發生混亂。
泰山景區負責人告訴記者,4日他們采取“分段截流”的辦法疏導游客,可掌控90%游客的登山活動。其中上山通過調整售檢票速度、客運車輛運力、調控盤道客流的行進速度來實現;下山在南天門至中天門之間的開山段,開辟一條近2公里的山路,不僅可分流下山游客,還可以根據上、下山游客量,隨時調換或并道通行。根據以往經驗,只要確保客流不停下來,就不會導致擁堵。
哪塊區域人多,可隨時掌握
記者登山中感覺到,盤山路上游客密集,卻并不擁堵。而在去年同期,一些關鍵節點客流停滯,游客有“上下不能”之感。是泰山同期游客量少了嗎?實際恰恰相反。
2007年起,泰山斥資3000多萬元建設“數字泰山”,2011年基本建成,之后仍不斷根據需要上設施上技術。工作人員從數字泰山控制中心屏幕可一目了然地掌握每個區域有多少游客,并能準確預測出哪個區域將有可能出現客流擁堵,進行提前干預,使得整座泰山景區內的客流呈現出整體比較“均勻”的分布,使登山客感覺“游客量少”,無形中也提高了景區的承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