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 11月9日 訊 (記者 山東臺 張聰)目前秋種已經結束,但是對東平縣種糧大戶于世峰來說,他的農活兒遠沒有結束。由于資金鏈斷裂,他的800多畝小麥面臨絕產。
這兩天,于世峰的麥田上空飄著毛毛雨。可這淅淅瀝瀝的小雨,卻讓老于的心情火急火燎。這毛毛細雨只是淺淺地打濕了地面,因為地里缺水,播種了十幾天的種子還是靜靜地躺在泥土里,絲毫沒有發芽的跡象,種子旁邊的這些化肥,也一點兒沒有融化的意思。
今年6月,41歲的老于和朋友合伙,將東平縣接山鎮北隧城等三個村的850多畝流轉土地轉租到自己手里。在收獲了一季玉米之后,他們又種小麥,此時,資金鏈斷裂,種上的地籌不到錢灌溉。此前,連同流轉費在內,他們已經投入了110多萬元。
東平縣接山鎮種糧大戶于世峰告訴記者:“因為當時玉米收成不好,直接影響我們后期的種植費用,如果玉米按正常收成的話,要多收入一二十萬的話,結果少收了,所以導致現在種小麥澆地這一塊成問題。”
守著機井卻沒錢澆水,老于才后悔當初的沖動,也開始明白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說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這句話里,為什么要加上“適度”這個詞兒。山東省政府農業專家顧問團農經分團副團長劉同理告訴記者:“什么樣的規模是適度,要考慮這樣三個因素,一個是你對生產要素的占有規模;第二個要素要考慮市場的規模,如果沒有市場作保證, 你的規模越大,風險就會越大,損失就會越大,第三要考慮到種植結構,產品結構。”
出現這樣的問題老于受了教訓。盡管如此,老于還是希望當地政府有關部門或者是企業能夠幫他一把,籌足灌溉所需要的資金,渡過眼前的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