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聊城市發動全城力量尋找好心人“壹微塵”,當地各大媒體紛紛報道,多方征集線索。但是幾天過去了,這位低調的好心人卻一直未露面,當地媒體只搜羅到了有限信息。據了解,“壹微塵”的公益足跡遍布很多地方,而且有人在做完好事之后,也會留下“壹微塵”的名字!∮浾哧愋娜
受助人:最近一次聯系在春節前
昨天,記者再次聯系到陳建,他說寫信給聊城市委,并沒有期待能找到“壹微塵”本人,只是想說一聲謝謝,“他幫助過很多人,也有很多人找過他,但是他很低調。我當時寫信,最主要的想法是說聲謝謝。”
在資助他的8年間,陳建總共見過“壹微塵”屈指可數的幾次,印象最深的一次,“壹微塵”駕車走過1000多公里的路來到甘肅,給陳建送錢和衣物。陳建曾經多次嘗試留下這位好人的電話、住址,哪怕是一個名字,但每一次都被婉言拒絕了。“每一次,都是他打電話找我,而且每次的號碼都不一樣,我再回過去,有時候不通,就算是有人接了,也不是他本人”,陳建說,他只知道“壹微塵”姓趙,是山東聊城人。
年前,“壹微塵”還曾給陳建打了電話,“問我身體恢復的怎么樣了,還說我將來可以先去他的公司工作。”在陳建的記憶里,他和“壹微塵”的每次談話,都是這樣簡單,卻又如此的暖心。
當地媒體:他的愛心足跡遍布各地
在網上,輸入“壹微塵”,可以搜到不少關于他的報道,但他的真實身份一直是個謎,知情人也只會提供有限的訊息,這個人如同他的名字“微塵”一樣,隱匿在茫茫人海中。11日,聊城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趙慶忠批示,要求全力尋找“壹微塵”,隨后,包括《聊城日報》《聊城晚報》在內的多家當地媒體,立即展開尋找,但幾天以來,“壹微塵”并沒有任何的回應,知情人提供的線索也很少。
今年1月16日,《德州日報》還曾刊文《“壹微塵”,你到底是誰?》,尋找過這位好心人。據德州媒體記者介紹,“壹微塵”在5年時間里,多次到德州市兒童福利院捐款捐物,卻只留下一個網名。很多時候,他都是托同事和朋友替他做好事,很少有人能見到他本人,他并不希望面對媒體,也不允許熟悉的人透露關于他的信息。
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只記住了他的網名“壹微塵”,他常會說“用一微塵的力量,做順其自然的好事。”
據聊城市十字會介紹,1月10日,曾經來過兩位男士,要捐款2000元,幫助困難群眾過春節。等兩人辦完手續,在捐款人一欄中,寫的卻是“壹微塵”。工作人員回憶,其中一個人40歲左右,口音不像本地人,另一個是一名年輕人。兩人都未留下更多信息,只是說自己只是一粒微塵,像他這樣的人還有很多。
幾天尋找未果,當地宣傳部門工作人員猜測,“壹微塵”或許已經不再是一個人。
記者了解到,壹微塵接受某媒體電話采訪時,曾經說過:“我就是一微塵,不求回報,不想炒作企業,不想獲得名利,想默默做點好事。只希望‘壹微塵’行動,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效果,希望人人都是‘壹微塵’!
新聞鏈接
讓我們感動的匿名慈善
“微塵”
“微塵”,起初,是青島一位數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來,擴散成一個愛心群體; 再后來,擴展成一個關愛他人的愛心符號!拔m”在印度洋海嘯、湖南水災、喀什地震以及非典時期數次向災區捐款,多次救助貧困患病兒童和福利院孤兒,成為青島市一個體現愛心的公益品牌。
“毫光”
2005年冬,一個來自煙臺的神秘名字“毫光”,通過郵政匯款,救助齊魯電視臺報道的一名白血病女孩。自那時起,尋找“毫光”的行動一直在進行,卻始終沒有結果,反倒是越來越多的“毫光”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
2012年,本報聯合山東廣播電視臺齊魯頻道、齊魯網成立“齊魯公益聯盟”,在首屆齊魯公益盛典頒獎典禮上,“毫光慈善救助工程”獲評年度公益行動。
原標題:聊城“壹微塵”愛心遍布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