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省7城市建設用地占用耕地 目前或無地可補
無地可補怎么辦?一個是科學做好城市規劃,盡量用荒地、灘地,避開耕地搞開發建設;再就是集約節約用好存量土地。
3月18日,肥城市孫伯鎮西塢村東南的山上,一片由荒草地整理來的110畝新耕地,麥苗長勢已經和周邊的老地差不多。如果不是國土部門工作人員在場,很難想象這110畝地和百公里外的棗莊有緊密的關聯。
“這片地我們2010年開發整理完成,移交給西塢村種植。棗莊市高新區、薛城區上項目,找不到可以占補平衡的后備耕地,以3.5萬元/畝的價格把這110畝‘指標’買走了。”曾任肥城市土地整理中心主任的陳憲明告訴記者。
記者從省國土資源廳耕地保護處了解到,像這塊地一樣,2013年,全省有8.5萬畝用于占補平衡的新增耕地是跨市交易得來,占“補地”總量的四成。濟南、青島、威海、煙臺、淄博、濟寧、棗莊等7市已經無法在轄區內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建設項目要落地,只能去外市“找地”。
但這條路也已越走越窄。就拿上述西塢村的110畝地來說,陳憲明介紹,要完成整地,需先把土層瘠薄、碎石遍地的荒草地用推土機推平、再局部找平,墊上80厘米到1米厚的種植土,整理成本高達每畝1.4萬元。“好干的基本都開發完了,這樣的地也越來越少。”他說。
“每年,我省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約20萬畝。截至去年,我省連續14年實現了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占補平衡和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做到這一點可謂千方百計、十分不易。”省國土資源廳耕保處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介紹,過去我省千方百計利用荒灘丘陵、廢棄磚瓦窯場、未利用地等開發耕地,但后備資源日漸捉襟見肘。丘陵地區坡度大于25度的,是國家退耕還林范圍,為保護環境不能設立耕地開發項目;平原地區,前幾年的廢棄磚瓦窯址已經用得差不多,合村并點復墾出的耕地已用于項目區內部的占補平衡,棗莊、濟寧等煤礦塌陷地治理難度很大。黃三角的800萬畝未利用地為全省耕地占補平衡作出了重大貢獻,但開發成本越來越高,出地率越來越低,異地占補平衡也難以為繼。
據悉,像泰安一樣能提供后備耕地資源的城市,如德州、菏澤、東營等地,資源也日益緊缺。這從交易價格上可見一斑:去年上半年,我省一畝后備耕地“指標”平均賣3萬元,而眼下,一年時間,這個價格漲到了4.5萬元,甚至更高。
無地可補怎么辦?“一個是科學做好城市規劃,盡量用荒地、灘地,避開耕地搞開發建設;再就是集約節約用好存量土地。粗放用地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了。”山東財經大學房地產經濟研究所所長郭松海教授說。
一邊是地荒,一邊卻是存量建設用地的浪費。省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的意見》出臺前夕,記者在一次輔導培訓會上獲知這樣一組數據:截至2012年底,我省建設用地總量2.1萬平方公里,高于浙江的1.1萬平方公里和江蘇的2萬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建設用地產出的GDP為2.3億元,低于浙江的3.1億元和江蘇的2.7億元。
這次會議上,我省相關負責同志表示:“土地大量浪費:工業區也搞寬馬路、大廣場、‘花園式工廠’,一圈地一大片。有的開發區,項目沒縣級干部數目多。有的干部,一張口就要地,一算存量就不做聲了。”
房產閑置浪費,也是個重要問題。“一些地方房地產過度開發,城市的黃金地[簡介最新動態]段都有半拉子工程,還有一些建了賣不掉、用不上。房屋閑置就是土地閑置。這邊閑置浪費,那邊還在大量征地。”郭松海認為,在嚴格落實好現有政策法規清理好閑置土地的同時,建議對閑置房屋也參照土地征收閑置費,推動其流轉使用。
有業內人士呼吁,頂層設計能實現突破。國家應根據主體功能區劃,科學安排各地耕地保有量指標,并在財政轉移支付、稅費獎勵、政績考核等方面予以配套;對限制發展地區,保護好耕地也是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