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至10名業戶組成一個連保區,任何一家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同區業戶全部貼“黃牌”警告。這一“相互促進、榮損相依、責任連坐”的“連保聯控”制度去年4月在青島南山市場試點,至今運行一年,質疑聲仍有,但黃牌從未亮出的成效讓監管部門感到此舉正向初衷推進,即促進食品經營者“自律”。
“剛開始,我們確實不樂意。”4月9日,在南山市場做了20年海鮮生意的石慧談起初聞該舉措時的感受。
去年4月,南山市場主辦方和南山商會與監管方簽訂《南山市場食品安全“連保聯控”責任書》,市場主辦方再與各業戶簽訂協議書,引入“質保金”機制,每個經營業戶依規模繳納500元—1500元不等的“質保金”,按照海鮮品區、生肉品區、蔬菜品區等布局劃分各類連保區片,食品安全出問題,扣除問題業戶商品質量保證金,并對問題保區范圍內所有業戶張貼“黃牌”警告,并在市場門前張貼公示。一年時間,標著“問題業戶”和“連帶業戶”的食品安全警告牌從未掛出。
南山市場有海鮮、蔬菜、肉食、調味品、干海貨等各類食品批發和零售業戶258戶。作為一家從上世紀70年代末繁榮至今的傳統批發市場,南山市場的聲譽近幾年算不上好,“糖干海參”“皮筋螃蟹”“瘦肉精”等事件使之信譽大損。“原本,南山市場每年的投訴量在三四百件,其中80%是質量問題,而從去年4月至今,有關產品質量的投訴幾乎沒有,當然,缺斤短兩等消費糾紛仍避免不了。”青島市食藥監局市北分局副局長趙忠說。
為了重典治亂,他們最初曾提出一家出問題,整個保區全部處罰,對出問題的業戶從其質保金中扣留違約金,用于對損害消費者權益行為的先行賠償及懲戒等,同保區業戶減半處罰或按1/3處罰,但最終改為只懲處問題業戶,對問題保區范圍內所有業戶張貼“黃牌”警告,被“黃牌”警告的保區一周內未再發生食品安全問題,連帶業戶將自動取消“黃牌”,問題業戶則保留“黃牌”一個月。
“業戶每天忙于自家生意,讓他們花費太多精力管別家的事兒不現實。”登州路街道食品藥品監管所的陳玉林說,“關鍵是讓大家都繃緊質量安全這根弦。”
“這行做了十幾二十多年了,一打眼就能看出點譜來。其實做生意誰也不愿出事兒。”石慧告訴記者。
“我更傾向于叫這一政策為‘自律聯控’。”趙忠說,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促進食品經營者自律。
去年7月,南山市場建起兩間食品質量快速檢測室,一個針對生肉制品,一個針對水產品及蔬菜,只要是在南山市場購買的商品,消費者都可免費檢測。“蔬菜快檢15分鐘就能出結果,主要檢測農藥殘留;海產品要慢一些,需要2個多小時,主要檢測孔雀綠石等魚藥。”海鮮蔬菜檢驗室的檢驗人員肖梅林說,“最初每天都排隊送檢,現在經常五六天才來一個。”記者見到肖梅林時,她正在忙活一份蝦樣品檢測,“是業戶送檢,想在批發前檢測下新進的黃花魚和蝦。”送檢登記表上,上一條記錄是4月1日。
“實驗室最初30來萬的投資是政府出的,但日常試劑、人工等費用得自己承擔,每年支出大概10萬元左右。”肖梅林說。
“這種模式的另一必備前提是商會的設立。”趙忠說,在制度設置里,有四個主體,監管部門、市場開辦者、商會、業戶,“商會代表業戶的利益,兩者共同面對監管部門和市場開辦者,在制度里形成一個相對公平的局面。”
在最初的設計里,“連保聯控”在南山市場試點之后是要逐步推開的,但目前,卻并沒有動作,原因在于其他市場缺乏相應基礎,盲目照搬,只能行“連坐”之名,脫離“促進自律”之實。
“這種方式是在當前特殊的食品安全形勢下采取的措施,不一定適用長遠。”趙忠認為,最好是建立完備的市場細則,通過合同和多方監管形成保障食品安全長效機制。(趙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