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演藝市場上座率低迷原因調查:位置遠票價高
本報駐山東記者 蘇銳
在濟南某國企上班的小許最近得到兩張演出門票,但節目開始后卻沒見她的身影。如此熱門的演出為何不去?小許給出的答案是“工作太忙,沒時間”。“十藝節”過后,山東大批現代化劇院開始正常使用,加之山東劇場院線的組建,演出的場次、水平都比以往有大幅提高。可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山東演藝市場的上座率仍不理想,原因何在?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走訪。
個別劇院位置偏遠,交通不便
前文小許提及的“沒時間”并非是沒有看演出的時間,更多是擔心耗費在路上的工夫。“下午5點下班,正是路上堵的時候,打車不好打,公交車也不好等,到那里至少要花兩小時。”小許說,此前有位朋友送給她兩張山東省會大劇院的演出門票,但一想到那么遠的路程她就放棄了。小許住在濟南市東二環,她從家到山東省會大劇院的最近距離是20.6公里,坐公交車需要倒一班車,耗時約1小時40分鐘,打車費用按最短路程需44元。
與小許有相同觀點的人不在少數,此前山東一些地區也曾出現過觀眾在劇院看完演出后“難回家”的情況。以山東省會大劇院為例,由于坐落在處于發展起步階段的濟南西部新區,周邊的生活配套設施尚未完備,公共交通在高峰時段也不能滿足需求,大部分出租車也很少去周邊拉客。“十藝節”期間,由于承接演出較多,有關部門曾暫時協調公交車在山東省會大劇院始發,兩元錢直達市里,但僅限在晚間演出結束后。之后,濟南市公交總公司調整了133路和K156路線路,增設了“省會大劇院”站點。觀眾在欣賞完節目后,可乘坐這兩路公交車到市區,再換乘其他公交車或打車。但有些觀眾也向記者反映,一般演出晚上7點半開始,結束后已接近10點,濟南大部分線路公交車已停運。觀眾在擠上133路或K156路回到市區后,只能打車回家。
山東近些年投入使用的劇院中,很多劇院建設在市中心,如濰坊大劇院、煙臺大劇院、泰山大劇院,為群眾看戲提供了便利。但也有部分劇院修建在新區或市郊,由于其他配套設施跟不上,導致“門前冷落鞍馬稀”。
部分演出受眾面窄,票價偏高
除交通不便外,有些演出受制于內容或形式,對文化消費的“主力軍”不能產生吸引力,也間接消解了民眾走進劇院的熱情。記者走訪山東省內部分劇院發現,其主打“產品”多是各式各樣的戲劇:呂劇演出月、京劇名家名段演出、山東梆子巡演……談及劇院上座率,一些劇院負責人透露,除少部分年輕人陪父母來觀看外,大部分觀眾均為中老年人,尤其以老年人居多。難道中青年人不愛看戲嗎?常年從事演出經紀工作的山東省演出公司經理張欣認為:“不是不愛看,只是適合中青年人看的演出很少。”
采訪過程中,很多喜歡看演出的“文藝青年”對部分演出的高票價頗有微詞。2013年11月,開心麻花話劇《烏龍山伯爵》在濟南演出,劇場后排位置的門票也賣到幾百元。演出策劃方負責人道出了難言之隱:“演員演出費、吃飯、住宿、交通和場租費加起來,《烏龍山伯爵》在濟南演出一場的成本是十幾萬元,按劇場1000個座位計算,門票收入和成本基本相當。”
活動宣傳不到位,知曉率低
“過段時間,中國兒童藝術劇院要在歷山劇院演《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你知道嗎?”5月8日,記者在濟南某學校家長QQ群中做了一份簡單的問卷調查,60余人的群,49人回答不知道。而據記者了解,這場演出的信息在一星期前就在山東演藝聯盟搭建的票務服務平臺——“聯盟票務”首頁公布了。山東演藝集團辦公室主任林凡軍認為,宣傳不到位是拓展演藝事業的瓶頸,目前山東演藝聯盟等單位也正在積極謀劃新舉措。
在這一層面,杭州市的經驗值得借鑒。走在杭州街頭,路邊廣告牌常年懸掛著“文化惠民卡”的信息,對文化系統的一系列新舉措廣而告之。在杭州劇院,2009年起推行的“文化卡”積累了大量會員。觀眾花2000元辦一張標準卡,全年可觀看不少于50場不同類型的演出。更重要的是,杭州劇院會定期將演出信息通過短信方式發送給會員,無形中在社會上編織了一個宣傳網。
尚處起步階段的山東演藝市場,在各個方面與北上廣不可同日而語。新建劇院需要磨合,引進或原創節目需要論證,民眾消費習慣需要培養,這一切都有可能成為觀眾走進劇院的桎梏。各大劇院只有打牢基礎,想觀眾之所想,力所能及提供多種便利,劇院“門庭若市”才會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