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矛盾之城
想證明大連還是“足球城”的辦法有很多,姑且不論整個大連市有幾百支業余球隊在常年比賽,大連又有多少青少年球員在接受培訓,僅以中科之戰為例,場上有多少大連籍球員?想證明大連這座足球城已經沒落的辦法也有很多,最直截了當的一條就是:代表國足出戰的大連籍球員中,有哪一個是代表大連的球隊參加聯賽的?眼下,阿爾濱正瀕臨降級,俱樂部也處于轉讓風波中。如果沒有了中超球隊,大連還能算是“足球城”嗎?
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即便大連足球現在已經沒落,大連足球在中國足壇的地位依然不可動搖,放眼全國,沒有任何一座城市可以與之比肩。但是,如果把時限確定在中超范疇,不得不說,大連不如山東、不如北京、最近幾年也被廣州遠遠甩在了后面。從成績來看,除2005年實德隊奪取雙冠王外,大連再未問鼎中超。而在福拉多帶隊那一年,連實德俱樂部官員都承認,他們根本就沒有預想到能夠奪冠,實在是運氣太好了。從足球在地方的影響力來看,除了奪冠年份外,這十多年來,大連的球市什么時候特別火爆過?即便對比青訓,本該在中超時期培養出來的國奧、國青隊員當中,有幾個出自大連?眼下國足中大連籍球員眾多,但他們都來自于大連足球輝煌的時期,再往后看,大不如前。
----隋海濤《半島晨報》高級記者,1998年開始跑遼足,2000年開始跑大連足球
北京就這個范
我的外甥姓高,我們都管他叫小寶,北京奧運那年出生。小寶在我眼里一直是個安靜的美男子,見到人都愛答不理的,通常是自己在一旁看動畫片,玩玩具,拿手的絕活是背古詩。小寶的媽媽,也就是我的姐姐,給他報了各種輔導班,什么彈琴、畫畫的,很文藝,符合小寶的特點。
直到有一天,小寶突然跟我聊起了國安。我驚訝地發現,他知道每一個國安隊員的名字甚至場上位置,小寶甚至知道他們的外號,因為他清楚地說道了“二大爺”。驚得我直跟姐姐叫喚:“這不科學啊。我比他大很多的時候,才知道足球是11個人踢的。”后來才知道,小寶已經在我姐姐的熏陶下,成為了國安鐵桿。他開始沒那么安靜,逮誰跟誰聊國安,聊得興起就異常抓狂。
為了滿足小寶的心愿,我帶他去現場看了本賽季國安主場打上港的比賽,不知道他那場比賽究竟看懂了什么,只知道他一直很興奮、很高興。之后小寶和我說,他想去做一次球童,我覺得這個愿望不難實現,或許就在國安的下一個主場,他叮囑我,一定要讓他牽著馬季奇的手出場,“馬五爺是我偶像,而他(馬五)就要離開了。”這話從他嘴里說出來,真是讓我動容。
你問我北京足球是什么?國安在北京、全國是怎樣的存在?跟國安時間不算長的我,要想想再說,但每次想到這個問題,腦海里總有小寶的身影,對了,最新消息是,他報了足球班開始練球了。
----劉翔宇本報記者,跑北京足球7年
南京冰火兩重天
作為一名身處南京的足球迷,如果沒有在現場經歷2012年10月20日舜天和恒大的那場天王山之戰,會很遺憾。根據官方統計,65769名球迷涌入南京奧體中心,而這個數字絕非是從當晚開啟的唯一一段新歷史,那個夜晚,中國頂級聯賽有史以來的最高上座紀錄被刷新,最高進球紀錄也被記在了一個叫做吉翔的小伙子名下,那年,這個來自揚州的大男孩才22歲。實際上,由于后來球場的安保人員已經被近乎瘋狂的人群沖散,最終進入場內的人數肯定要多于7萬人,坊間傳說,這個數字甚至達到了8萬。南京的球市有多瘋狂?從這一點多少可以體會。
然而,和大多數擁有金牌球市的城市一樣,南京的足球也僅僅局限在“職業”層面。對于一名普通的球迷,沒看到舜天恒大之戰也許有些遺憾,但更遺憾的是,如果自己想要親身參與到足球賽中,卻苦于沒有場地---南京的業余聯賽開展得還是不錯的,但當球友自己想要找些樂子時,卻發現沒有用武之地。
南京的業余球市很火爆,一到周末或晚上,開放的足球場全部都爆滿。拿舜天主場奧體的足球場來說,往往需要提前一個多星期才能訂到。南京現在可以踢球的場地太少,場地費也水漲船高,有些球隊甚至不惜跑到江寧或者仙林等偏遠地方尋找免費的足球場。曾有相熟的球迷吐槽,在條件艱苦的場地上,“草根”們會經常因踢球受傷,甚至出現和職業球員一樣的傷病。
曾有人建議,如果開放高校的場地,南京的業余足球肯定還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不過這說來容易,要實現太難。
----田園圃《金陵晚報》記者,2003年開始跑舜天,2008賽季中甲最后一輪,在舜天主場迎戰煙臺毅騰的比賽中,于中場休息時,在奧體中心內場舉辦了婚禮。
廣州繁華與寂寞
上周日的下午,在黃埔體育中心,中甲保級生死戰,廣東日之泉2比2戰平來訪的成都天誠隊。
每個星期,身處廣州的三支球隊都會交出他們的答卷,同一周中,廣州恒大2比1上海申鑫,繼續保持對第二名北京國安的六分優勢;廣州富力2比1上海上港,在一場事關六分的比賽中笑到最后,和他們相比,在中甲身處保級圈的廣東日之泉受到的關注之少,可以想象。
但那天,率領日之泉的是廣州籍主帥麥超,率領成都天誠的是韓國人李章洙,他們都帶過廣州隊,那天,更多的球迷,更多的媒體把目光對準了李章洙,而麥超和他代表的廣州足球的艱難時月,離現在好像的確很遙遠了。
習慣于輝煌,淡忘了寂寞,本來也是人之常情,在天天都上演著成王敗寇的足球世界里尤為明顯,其實真正讓人最難以接受是反差瞬間襲來,讓你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當初廣州足球從輝煌走向沒落就是這樣的猝不及防,而從沒落突然走向輝煌,同樣是這樣的猝不及防。
所以很多人的確不服,就憑著廣州恒大這幾年的戰績,廣州富力這幾年的提升,廣州就成為最有影響力的足球城市了?其實沒有什么服不服,廣州這20年臉變得如此之快,國內罕有。與其爭論廣州是否是第一城,不如我們去想這么一個問題:我們未來的城市,足球影響力能否不只寄托在一支球隊,一個企業上?
白國華本報記者,跟蹤廣州足球12年
濟南城市的榮光
濟南,中國大陸最和諧的城市,中國社科院發布的和諧城市排行榜中,濟南連續在2012和2013年排名大陸城市第一。在這里,你很少見到打架斗毆,甚至連吵架都不太常見,這里的人民,彬彬有禮,也習慣了慢節奏的生活,這里的男人,喜歡擼串,也有著濃重的家庭責任感,這似乎也是和諧的根本原因所在。
除了和諧的環境,除了潺潺的泉水,這個城市的驕傲便是足球:山東魯能,為這個城市帶來了4個聯賽冠軍、4個足協杯冠軍,還有1個中超杯冠軍。在過去的7年間,統計數據顯示,魯能為各級國字號球隊輸送了464人次,遙遙領先其他中超球隊,所以魯能的青訓,是比魯能的中超冠軍和足協杯冠軍更讓球迷驕傲的。
足球帶給這座城市超高的知名度,在中國足球最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三大城市中,北京是首都、國際大都市,廣州是經濟中心,國際知名城市,只有濟南,在中國城市排行榜中只能位居第三行列:第一行列是北京、上海和廣州這些知名城市,第二行列則是天津、重慶、南京、杭州和沈陽這些大都市。濟南,這座普通的城市,因為足球而全國聞名。
沒有大企業幫助魯能走向國際,但足球卻可以實現這個夢想:魯能已經在巴西建立了青訓基地,正在洽談收購巴西俱樂部,魯能也正不斷向葡萄牙輸出年輕球員。或許,在不遠的未來,濟南也會成為世界名城,理由只有也只能是一個:足球。或許,你在他鄉,你在異國,你問起身邊匆匆的行人:對濟南的印象是什么?我想,最可能的答案就是:足球。
----陳永本報記者,跑山東足球12年
長春有味道的熱情
什么可以體現出一座城市的性格?我覺得不僅要有熱情,還得有讓人能夠從這種熱情中咂摸出的味道來。比如一提起柏林,馬上就會想到德國人的嚴謹;一提起巴黎,立即聯想到法國人的浪漫。那么,提及長春,我們會想到什么呢?有人會說出很多,比如汽車、電影等,但這里我要說一點,像德國的沃爾夫斯堡本身就是一座汽車城,但城中也有一支征戰德甲的狼堡。所以,提及中國的汽車城,這里也有一支征戰中超的亞泰。
雖然城市經濟不如長三角的上海、杭州、南京發達,更不如珠三角的廣州,但長春職業體育一點兒也不比這些城市差。與這樣城市一樣,長春也有中超、CBA、女超和乒超球隊,在往前數,還有WCBA、中國五人制甲級聯賽球隊。這些職業球隊的存在,在豐富百姓業余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培養了大量多重球迷,比如,那些在中超賽場觀戰的球迷,在冬天來臨時,一轉身就變成了吉林東北虎球迷,有時,女超聯賽在長春舉行時,他們也會敲鑼打鼓為女足加油助威。
亞泰始于1996年,崛起于2005年,成名于2007年。應該說,亞泰沖超成功給長春足球帶來了質的變化。可亞泰成立之初,他們卻是一支“多國部隊”,整個隊中竟然沒有一名長春人。2005年,李瑋鋒專程回長春參加光腚娃娃黃勇的婚禮。回鄉這兩天,他一直努力尋找著兒時的記憶,記憶中有自己的啟蒙教練,有兒時的玩伴,有老朋友,還有那些記憶中最深刻的老地名……當時的感覺,長春有這么多好的球員,為何不能回鄉效力呢?可能是當時長春亞泰尚處稚嫩,但現在,家鄉人不能為家鄉球隊效力的尷尬了不會有了。畢竟,經過十幾年的打拼,長春亞泰已是一支有歷史感的球隊。
----李剛《長春晚報》體育部主任,2001年開始跑長春足球
上海1+1+1=?
一城三隊,都在中超,你說這是上海足球的鼎盛時期嗎?可以說是,中國還有哪座城市,能有這樣的容量?可另一方面必須面對的問題是,為什么時至今日提起上海足球的影響力,人們給出的排位幾乎跌出前五?
身在其中,有的時候,會感覺上海足球是一種很奇妙的存在:申花出來的成耀東在統帥申鑫,申花出來的徐根寶和奚志康在統帥上港,徐根寶培養的柏佳俊們,目前效力于申花……血脈相連的上海職業足球,其源頭追根述源,就是1995年那支蕩平甲A的申花,20年來的延展和裂變,構成了一城三隊的"相愛相殺"。
1+1+1大于1嗎?這是上海足球的課題,連續兩個賽季上海足球的成績并不理想:綠地接手申花品牌時間短促,幫助球隊慢慢恢復元氣、重新闖進豪門行列需要時間;申鑫幾個賽季來一直在保級,在上海的存在感并不很強;唯一可以期待的是,上港全力沖擊的亞冠名額。在上海灘三隊看似熱鬧的糾纏中,廣州和北京足球、山東足球,越來越深地給中國足球烙上他們的印記。上海足球在政府引導下的資源整合,也許是必經之路。
----葉飛資深記者,1999年開始跑上海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