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一張文化名片
獲諾獎后,莫言是中國最亮的一張文化名片。這兩年,他回老家,到國內其他城市,也到世界各地,參加了大量的文化交流活動。
媒體梳理,兩年來,莫言去了14個城市。對此,他笑說,光今年,他去過的國外城市,也不止14個,我去了美洲、歐洲十幾個國家的幾十個城市。
在國外,莫言常被問到,怎樣看中國,看中國的變化。五年前,他寫過一篇中篇小說《變》,譯成多種文字。為什么會變?他說,因為改革,因為中國老百姓心中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窮則思變,富了也要變,而要是在文化上精神上達到一個高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半個月前,莫言在保加利亞,參加了索非亞孔子學院成立十周年的活動。在他看來,文化走出去,成果顯著。他說,中國文化中有非常寶貴的東西,民族藝術里有許多是世界藝術的瑰寶,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人類。
莫言說,除了掛燈籠、舞獅子、耍龍燈這些視覺上很強烈的文化符號外,文化交流需要深層次的東西,需要全方位的立體的手段。中國的三字經、百家姓,相對枯燥,外國人接受起來困難,需要比較恰當的藝術形式和載體,才會事半功倍。藝術形式中,美術音樂舞劇,不需要翻譯,其他借助于文字的東西,需要翻譯,是一個大工程。
相比文化符號、藝術形式,“真正能影響別人的,是(蘊含其中的)思想。”莫言說,中國人知道黑格爾、康德等西方思想家哲學家,我們的孔子、老子、莊子,包括中國佛教這種偉大的精神創造,慢慢地也為西方所了解接受,成為世界的思想財富。
各國文化和人民是平等的
10月9日,新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公布—法國作家莫迪亞諾。1984年,莫言就讀過他的小說。“他是非常有深度的作家,也是很寂寞低調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反映小人物的生活,不太長,一般是中篇,三四萬字,很生動。”
因為翻譯,莫言也擁有眾多的世界讀者。他常遇到讀過他小說、看過中國電影的外國記者,往往聊得愉快。
“也有一些膚淺的采訪,盯著一些中國的負面的東西,問來問去就是老問題,我說那是我20年前回答過的問題。斯諾登事件后,再說中國的審查,那不問問美國?老盯著中國人權問題,我想美國人到伊拉克講人權的話,會被人家用棍子打出來的。”
文化相異,情感相通。在法國,莫言曾請一位當過政府部長的高級知識分子吃飯,“我買的單,他很高興。這和中國一樣,我請你吃飯,你也很高興。反過來AA制,大家都感覺冷冷的。”莫言說,“無論美國人、歐洲人、亞洲人、非洲人,大家都差不多,都是感情動物,只要真心對他,他都能感受得到。”
不局限于人的交往,莫言展開說去,“民族和民族的交往,國家和國家交往,說穿了是一種情感交往。你對他好,真心好,他會有感受。光講客套話,不做真事,不用真情感,是做不好的。習主席出訪,尤其到周邊各國,像走親戚看朋友一樣,情感很濃重,對方是真感動,對方的老百姓感覺很熱烈,也不是裝出來的。這跟冷冰冰、客套的外交,形成了截然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