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醫療資源浪費觸目驚心》一文,令人感慨。筆者作為醫務人員,也耳聞目睹一些浪費情況。
“散戶”浪費型有:有的患者或家屬迷信大醫院,患小病卻要上大醫院,患一種病卻要做全面檢查;看病時點名要好藥、貴藥、進口藥,開普通藥反而疑神疑鬼,擔心治療效果;等等。
“批量”浪費型有:醫院采購藥品不內行,或者與臨床脫節,導致大量藥品過期報廢;醫生只開貴藥,不開廉價藥;采購藥品只選貴的、不選對的;等等。
還有一種“保險型”浪費。比如,病人由下級醫院轉到上級醫院,醫生為了避免下級醫院誤診,釀成醫療事故要承擔責任,基本不認同下級醫院的檢查和化驗結果,一律要求重新全面檢查、化驗,這也是一個不容小視的浪費。
另外,一些具有享受全額公費醫療的患者,也存在過度使用醫療資源的現象。
相比“舌尖上的浪費”,醫療資源浪費具有隱蔽性、復雜性,很多時候還披上了“合理”的外衣,不容易被人們發現,甚至被認為是必不可少的。
而令人遺憾的是,在醫療資源被嚴重浪費的同時,很多患者卻因經濟條件限制看不起病,過著“小病拖、大病扛”的日子。
在筆者看來,厲行節約不能只盯住“舌尖”和“車輪”,還要重視醫療資源的浪費。因為,節約醫療資源不只是遏制浪費,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醫療資源浪費觸目驚心》抓住了百姓關心的熱點問題,建議媒體進一步深挖醫療浪費問題,引導百姓進行理性的醫療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