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環顧洗碗間看到,兩三平方米的房間內,一邊是一組儲物柜,用來盛放洗好的碗碟,另一邊是一個消毒機和兩個水池,一個水池內的水已經發黑,上面還漂有泡沫,另一個水池的水稍清些。工作人員先將前廳收拾的碗碟放進漂有泡沫的水池內清洗一下,再放入第二個水池過一遍,之后放進消毒柜。按照規定應該消毒一分鐘,但在消毒時間還剩29秒時,工作人員就示意記者可以取出餐具使用。
在記者工作期間,經常需要把收拾好的餐具送到洗碗間,從中午開始,每次送餐具都能聞到洗碗間散發出一股臭味兒。
記者曾多次進入洗碗消毒間取餐具。記者還注意到,幾乎任何人都可以隨便進出洗碗消毒間。中午輪班吃飯時,洗碗間是員工進入后廚盛飯的一個主要通道;下午2點左右,總店統一配送的部分食品運至分店,多數員工開始卸貨,貨物同樣也是經過洗碗間的通道被搬進廚房。
顧客反映
鹵肉飯縮水,豆漿內發現不明固體物
“服務員,你過來看看這個鹵肉飯!”中午,一位到店內吃飯的顧客把記者叫住。“這個鹵肉飯的質量越來越差了,你看看,一共就這幾塊肉,底下全都是米飯。”原來,這位顧客是對每份15元的鹵肉飯質量縮水表示不滿。“服務員,這豆漿里是什么東西!”下午1點左右,記者又一次被一名顧客叫住。由于這位顧客的點餐單是記者接的,所以清晰地記得當時這位顧客點了一杯冰豆漿和一杯綠豆豆漿,由于冰豆漿都是提前做好的,所以冰豆漿是第一個上餐的。綠豆豆漿是現做的,要慢一些。
之前記者接的訂單,在店內食用的綠豆豆漿都是用一個玻璃杯盛的,但這位顧客點的綠豆豆漿卻是用紙杯盛的。隨后,顧客在綠豆豆漿里面發現一塊不明固體物,非要記者解釋清楚是什么東西。
因為是新員工,不知道該如何解釋,于是記者向另外一位服務員求助,這位服務員過去看了一下,也沒有解釋清楚,最后領班出面,解釋稱,那塊不明固體物實際上是磨豆漿時產生的東西,也沒有說明到底是如何產生的,最終這場爭論以顧客不再追究不了了之。(本報記者)
在永和豆漿朝山街店廚房操作間臥底的記者發現,在食品烹飪過程中,不洗手就抓熟食的情況隨處可見,口罩只有對外打包的崗位才會佩戴,抹布是“萬能”的,可以同時用來擦砧板、擦籠屜、擦盤子。
進后廚不用洗手
換好衣服,記者在后廚找到正幫工炸油條的王經理。王經理直接將記者帶到綜合間的蒸食崗位前,指著面前能同時放8摞籠屜的蒸爐說,今天先幫忙蒸包子。他簡單交代一下后就走開了,沒有要求記者洗手、戴口罩、手套等任何衛生防護措施。
記者環顧四周看到,永和豆漿的后廚分為里外兩間,按照王經理的叫法,外間是“綜合間”,這里有三個崗位:油條崗、蒸食崗、其他煎炸類崗。里間則是炒菜類廚房,負責洗菜、炒菜并做各種炒面、炒米粉等。
廚房間的工作人員上身穿工作服,都戴著白色頭罩,但是半數以上員工沒有穿工裝褲。不少人的白色工作服都和記者身上的一樣,沾滿了油污。
因為剛換過衣服,手很臟,記者想洗洗手再干活。但是發現后廚沒有專門的洗手和人員消毒裝置。廚房里間有一個自來水龍頭,不過此時水池里面堆滿了青菜,無法插手。記者詢問,里間工作人員示意可以在水池下一個裝著清水的水桶中洗手。記者依言做了。
可是,半小時后,記者再次進入廚房里間時,發現自己剛才洗手的桶中竟泡著滿滿一桶青菜。工作人員正在將這些菜用笊籬撈起,直接放在筐子里炒菜用。
裸手直接抓熟食
早上8點半到10點是上午最繁忙的時間段,點小籠包和蝦餃的客人很多。記者所在的蒸煮崗位也很忙活,需要按照前臺傳來的單子,將速凍的包子10個一籠擺進蒸籠里,放到爐子上,過幾分鐘端下來送到前臺。
記者了解到,永和豆漿的小籠蒸包、醬肉包和蝦餃,并不是在各門店的后廚包的,而是由永和豆漿在濟南的“總部廚房”做成速凍半成品后統一配送過來。運來后放在冰柜冷凍室里,有客人點菜時,從冰柜中取出上籠屜蒸6-7分鐘就熟了。醬肉包運來就是熟的,客人點時上籠熱一熱即可。“怎么能判斷包子熟沒熟,是掐時間嗎?”記者問身邊正在端籠屜下爐的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的解答卻讓記者有些吃驚:“你用手捏捏包子,里面的肉餡抱團了,就熟了。”這位工作人員邊說邊示范,用手指挨個捏了一下籠屜中已經蒸好的小籠包。然后把他們送到了前臺。
記者發現,后廚各崗位的工作人員都不戴手套和口罩。不論炸油條、蒸包子、煎鍋貼,都是用裸手直接接觸食物。
以蒸包為例,在工作過程中,工作人員的雙手除了接觸包子,還需要用指甲在鉛印的工單劃出標記,拿抹布擦砧板,開關冰柜搬出盛速凍食品的塑料盒,偶爾還會拿起掃帚和拖把打掃衛生,拿水杯喝水。記者注意到,在做這些工作期間,工作人員并沒有洗手。
后廚有蒼蠅,蒼蠅拍放在砧板上
因為蒸籠散發的蒸汽悶熱,加上風機轟鳴,后廚綜合間的窗戶一直開著。不過,窗戶卻沒有安裝紗窗,而窗臺下面就是切食物的大砧板。
一只蒼蠅飛進來,一直趴在砧板上,在砧板邊工作的兩位后廚人員似乎沒有看到。“這里有只蒼蠅。”記者忍不住說,不過他們仍然像是沒聽到,繼續忙自己的活計。
過了一會兒,一位工作人員從窗臺上拿下蒼蠅拍,驅趕了一下蒼蠅,然后將蒼蠅拍隨手放在砧板上。此后的一個多小時,這個蒼蠅拍一直躺在砧板上,和抹布、工作人員的水杯、蒸好的小籠包混放在一起。中午過后,一位工作人員閑來無事坐在砧板邊,看到放在上面的蒼蠅拍,并沒有拿開,而是抓著拍柄在砧板上來回敲打,敲完又扔回砧板。
這期間,有客人要求把油條分切一下,工作人員從前臺接過油條,就把盤中的油條倒在這張砧板上,切成兩段送出去。
一位客人點了紅豆西米露,工作人員從冰箱的罐頭瓶中夾出一粒櫻桃,用剛拿完抹布的手把櫻桃整個按在砧板上,切下一小塊,然后輕輕擺在西米露頂端。“切一小塊是為了能擺得穩當。”這位工作人員邊向記者解釋,邊端起盤子送到前臺。
端出去的紅豆西米露,紅紅的櫻桃搭配果凍般的基座,看上去光鮮誘人。
一塊抹布,既擦砧板又擦盤子
和前廳一樣,后廚的抹布也是“萬能”的。
在砧板上有兩塊已經發黑的抹布,工作人員除了用它擦砧板,還用來墊在蒸籠邊沿以防燙手。因為蒸籠很小,一不小心抹布就會碰到里面的包子。
蒸好的蝦餃是裝在盤子里的,記者裝盤時發現一個盤子上面留有油漬,就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這盤子消毒了嗎?看起來不太干凈呢。”“消毒了。”工作人員很干脆地回答,“不干凈不要緊,用抹布擦一擦就干凈了。”說著,拿起手邊那塊油膩發黑的“萬能”抹布在盤子里抹了一圈,然后直接將蒸好的蝦餃擺進盤里。
從記者上午8點30分到崗到下午3點多離開的7個多小時里,沒有任何人清洗這兩塊抹布。
小籠包墊紙不更換
15元一籠的小籠包是直接帶著蒸籠送到客人餐桌的。這些蒸籠回收后,直接被送到后廚。
“這些蒸籠不用刷嗎?”“不用。直接擺上包子就可以。”
記者注意到,后廚的柜子塑料袋中有一摞油紙,是用來隔開小籠包和籠屜的。但是不同的工作人員,做換墊紙這項工作時的標準不同。上午教記者干活的工作人員每次都給籠屜換上新的墊紙,而后來的一位工作人員則告訴記者:“如果墊紙上有臟東西,就換一下墊紙,沒有臟東西就不用換。有上次食物留下的‘疙疤’,用竹簽摳一摳就可以。”
半成品食物“裸露”在外
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永和豆漿濟南“總部廚房”在奧體中心附近,每天下午“總部廚房”配餐車會來朝山街的永和豆漿門店送貨。下午兩點多,記者也和其他工作人員一起,加入了“卸貨大軍”。
送來的貨物各式各樣,有面條、包子、排骨、油條面,也有各種醬料、咸菜等。這些食物先被搬運到二樓的儲藏室,然后根據需要隨時為后廚補貨。
每個運送食品的塑料盒上都貼著產品標簽,記者在搬運時注意了上面的生產日期,這些食物都是當天生產的。
食物在后廚的存放比較整齊。記者看到,后廚的冰柜上和墻上都張貼著食品存儲規范的文字和圖片,上面明確標注每種食品存放要求。不過,記者在卸貨時也發現,面條、小籠包、蝦餃等速凍食品沒有任何遮蓋,搬運過程中直接暴露在空氣里,卸下車后露天擺放。后來又被暫時擺放在二樓過道中,同員工吃飯坐的馬扎排放在一起。
炸200根油條就換油?假的
趁工作空閑,記者來到炸油條的崗位前。一位工作人員將包裝好的油條面打開,揉成餅狀,切段。“每塊油條面能炸12根油條。”他向記者介紹。
記者看到,油條的生產過程相對衛生。炸好的油條是用夾子放入籃筐送到前臺的,工作人員沒有用手觸碰熟油條。用來炸油條的油箱有一米多長,里面的油看上去較為清亮。
記者:這油多長時間換一次?
炸油條工作人員:這用的是棕櫚油。一周換一次,每周四換油。
記者:一周能炸多少油條呢?
工作人員:每天不一樣。星期六、星期天人多,一天能炸五六百根,平時少點。
記者:這油看著挺清亮的。
工作人員:前天剛換的油,要是用到最后兩天,也是發黑。
此前,永和豆漿對外的各種宣傳中,宣稱他們每炸200根油條,就會換一次油。
只有對外打包才戴口罩
記者在后廚打工的一天,僅看到一位工作人員切菜時戴口罩。和后廚人員不同,她穿黃色工裝,扎著圍裙,戴透明口罩,給人感覺專業又干凈。而普通后廚人員是從來不戴口罩的,不少人邊炸油條、蒸包子邊聊天。“這里有人需要戴口罩,有人不用戴嗎?”記者向她詢問。“只有我們這一個崗位要戴口罩,其他人都不用戴。”這位工作人員回答。“你們是什么崗位?”記者追問。“在前臺打包的崗位。”戴口罩的工作人員回答,她隨即向記者抱怨,“這太不公平了。” (本報記者)
記者手記
別只顧做表面文章
永和豆漿三樓走廊上的公告欄中貼著一張公司通告,內容是近期公司內部暗訪結果。通告稱,公司“神秘客”日前到訪永和豆漿在濟南的一家門店,看到呈送給客人的菜肴擺盤不夠規范、門店經理著裝不規范等,并對相關人員處以罰款。記者從員工口中也了解到,公司內部常搞各種檢查,山東大區乃至臺灣總部的負責人都“隨時有可能來門店檢查工作”。在記者打工的一天里,工作人員還在緊張地擦窗戶、擦地板,以應付集團領導的檢查。
為什么企業如此重視檢查,仍然會有這么多不規范的狀況?或者說對這些問題熟視無睹?
細想可以發現,這些問題大多發生在顧客看不到的環節,是“隱形”的。而“總部領導”的檢查,則更加注重餐廳表面的清潔衛生,注重顧客能一眼看到的地方。從記者兵分兩路一天的臥底調查情況看,后廚存在的問題也遠遠多于大家能看到的前廳。
如果這些問題發生在街邊普通小飯館,消費者可能也見怪不怪,但是作為永和豆漿這樣一家號稱“中國快餐第一品牌”的臺灣連鎖店,一直以食物“品質”自居,并以此作為店內油條與街邊油條差價鮮明的理由。這樣一家知名餐飲連鎖店,竟然沒有一套員工行為規范,人員招聘如此隨意,沒有任何培訓,人員上崗沒有衛生消毒措施,讓我們感到驚訝,不禁想問,這樣做出來的食品,“品質”何在?
我們希望,企業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放在食物本身,而不是表面的“花架子”,讓市民吃到品質表里如一的永和豆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