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部分媒體報道“紅牛”功能飲料涉嫌違規添加食品添加劑等問題,2月11日,上海部分超市已主動下架相關產品,監管部門表示正密切關注事件發展。 新華社發
■紅牛回應:不存在違規添加,嚴格按規定組織生產
■中國消費者:呼吁權威部門盡快公布調查結果
據新華社哈爾濱2月12日電近日,國內能量飲料行業巨頭——紅牛維他命飲料有限公司被曝在作為保健食品的紅牛飲料中,違法添加了并未通過審核的食品添加劑。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部分地區已下架相關產品,網民希望盡快公布調查結果。紅牛方面則表示不存在違規使用添加劑行為。
相關報道:零添加食品被指多含添加劑 噱頭賺足高價
【新聞】
紅牛添加劑是否違規招來質疑
近年來,“蘇丹紅”“地溝油”“瘦肉精”“毒大米”等事件不斷刷新公眾食品安全常識。8日,紅牛被媒體曝出含有多種非法添加劑,消息一出再次引起輿論嘩然。
事情源于哈爾濱市一位學生家長的反映,他的孩子在考試期間一天喝了4罐紅牛,由于擔心這種維生素功能飲料喝多了影響健康,這位家長找到相關部門了解情況。哈爾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隨后的查證過程中發現,紅牛飲料罐體配料表及食品添加劑的標注和有關文件批文嚴重不符。
記者在紅牛維生素功能飲料罐體說明中,發現了咖啡因、苯甲酸鈉、檸檬酸、檸檬酸鈉等多種添加劑,但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對這款產品批文中,卻沒有“檸檬酸鈉”“苯甲酸鈉”這兩種成分。
而苯甲酸鈉和咖啡因的“共同”出現招來更大質疑。有業內人士指出,這兩種成分混合后可能變成安鈉咖,而國務院頒布的《精神藥品管理辦法》表明,安鈉咖是一種興奮型精神藥品,臨床上用于治療中樞神經抑制以及麻醉藥引起的呼吸衰竭和循環衰竭等癥,屬于國家嚴格管制的精神藥品。
哈爾濱市一位藥學專家介紹,單純看苯甲酸鈉和咖啡因的子式結構,兩者反應能夠形成安鈉咖,但這必須具有一定條件,比如需要加熱、加入催化劑或在酸性條件下,才能發生置換產生新的化合物。如果僅僅是常溫條件,苯甲酸鈉屬于穩定的鹽類,二者混合一般只能產生混合物,而不是新物質。
該專家表示,兩者混合能否產生安鈉咖,還要看生產工藝和流程。比如許多企業生產時為滅菌往往會采用加熱方式,而在加熱情況下是否會產生新物質還需具有權威資質的部門經過試驗判斷,盲目說一定會產生這種物質并不正確。
【紅牛】
產品不存在違規添加食品添加劑
10日,紅牛公司在其官網發布《紅牛維生素功能飲料品質安全合法合規聲明》,稱“紅牛飲料誕生近半個世紀,進入中國也已16年,紅牛飲料進入中國之初嚴格遵守和執行中國法律規定和各項產品標準,獲得國家主管部門核發的《保健食品注冊批件》。多年來紅牛飲料一直接受國家權威檢測機構檢測和地方執法檢查檢測,其結果均為合格。”
紅牛方面在聲明中承諾:“中國紅牛產品不存在違規添加食品添加劑,紅牛產品品質安全、穩定。”
根據紅牛維他命飲料有限公司官方網站介紹,紅牛1966年誕生于泰國,是全球最早推出能量飲料概念的飲料品牌,1995年進入中國市場。
【藥監部門】
保健食品只標注部分原料是舊規定
哈爾濱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紅牛R維生素功能飲料是衛生部1997年批準的保健食品,根據當時注冊管理規定,批準證書及說明書中可只標明主要原料,這一規定在2005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接手負責保健食品后予以廢止,此后的批準證書及說明書要求必須標注全部原料。
記者調查發現,紅牛R維生素功能飲料是衛生部1997年7月4日批準的保健食品,批準文號為衛食健字(1997)第327號,申請人為紅牛維他命飲料有限公司,保健功能為抗疲勞。
在衛生部備案的原始紅牛維他命飲料有限公司申報材料中,記者看到“配方”一欄中為水、白砂糖、牛磺酸、肌醇、賴氨酸、維生素PP、維生素B12、維生素B6、咖啡因、苯甲酸鈉、檸檬酸、檸檬酸鈉、香精、胭脂紅、檸檬黃。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上未標注的苯甲酸鈉、檸檬酸鈉都在其中。
記者登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發現,網站上關于紅牛產品的最新申報信息為2001年,2005年之后的申報信息還沒有更新。
新華時評
“紅牛是否違規”期待權威說法
國內能量飲料行業巨頭紅牛身陷“違規使用添加劑”漩渦,一些地方的超市已開始主動下架。面對公眾和媒體的質疑,紅牛公司聲稱其產品“安全穩定”。一種食品是否真的安全穩定,當然不能由企業自己說了算,需要有關方面及時出面調查,早日給公眾令人信服的說法。
作為進入中國已經十多年的功能飲料,紅牛的使用人群相當廣泛,一大批“80后”“90后”都是喝著這些飲料長大的。如此龐大的人群,實在是“傷不起”。對于媒體質疑的紅牛是否在報批成分之外新增成分,以及媒體所稱的新增成分苯甲酸鈉與咖啡因是否會生成臨床上用于治療中樞神經抑制以及麻醉藥引起的呼吸衰竭和循環衰竭等癥的安鈉咖,公眾急切需要權威解釋。
紅牛飲料此次事件其實讓人們想到了食品飲料行業的一些“潛規則”。報批是一種情況,日常生產當中卻是另一番情景,報批淪為糊弄主管部門和公眾的一種手段。近些年來,“蘇丹紅”、“地溝油”、“瘦肉精”、“毒大米”、“染色饅頭”等事件頻出,無不照出不法企業和商販唯利是圖、置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于不顧而肆意違法添加的本質。
違法違規的猖獗也從一個側面顯出監管的相對乏力。企業在日常生產中違法違規,卻難以得到有效的監管和及時的查處,當相關企業的行徑最終被揭開而暴露到公眾面前時,常常已經是違法違規多年,從而釀成影響深遠的公共安全事件。
對于每一起涉及食品安全的事件,只有及時調查公布真相,才能減輕公眾焦慮,重樹相關部門的權威,還公眾重建食品安全的信心。
【公眾】
呼吁權威部門
盡快公布調查結果
作為全球最早推出功能飲料的品牌之一,紅牛此次陷入食品添加劑風波,引發了中國消費者的強烈關注。
目前,哈爾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一分局已對北京紅牛飲料有限公司黑龍江分公司進行抽樣調查,其檢測樣品已被送往相關機構進行檢測。據該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檢測機構正常情況下會在半個月之內出具檢測結果,檢查會涉及該品牌提具的批文之外的食品添加劑。紅牛飲料是否含有違規添加成分,還需等待最終檢測結果。
幾年來,一茬接一茬的食品安全問題不斷觸動公眾的敏感神經。此次紅牛被曝添加劑違規,更已在網絡上引起無數猜測和指責。新浪博友“流浪”說,咱“80后”可是喝著紅牛長大的,現在如果真出了問題,這不是等于把咱們這一代人都給坑了嗎?
哈爾濱市民劉凡說,這么多年來,紅牛成分和政府批文不符這事為什么一直都沒被發現?現在來看,權威部門應該及時公布他們的調查結果。
黑龍江省社科院研究員董鴻揚表示,政府相關部門應該把好食品安全防線,建立起有效的食品安全日常監督機制,并在發現問題后及時公布調查結果,第一時間回復社會疑問,保證公眾的健康權和知情權。
相關報道:今年3·15晚會主要涉及食品安全等熱點
鏈接
全球最早的“能量飲料”
紅牛在不同國家配方“有別”
據新京報昨天報道,資料顯示,紅牛1966年誕生于泰國,是全球最早推出能量飲料概念的飲料品牌,于1995年進入中國,并看中中國消費市場的巨大空間,大力開拓中國市場,十余年來建立了覆蓋全國的銷售網絡及機構,一時間,“提神醒腦、補充體力”、“渴了喝紅牛,困了、累了更要喝紅牛”的廣告語鋪天蓋地。
但是,并不是所有在海外市場的紅牛飲品,都擁有相同的配方。例如:歐美版本的紅牛是一種含碳酸的軟性飲料。加拿大版本的紅牛為了能通過該國的食品安全審查,完全不含咖啡因、牛磺酸等提神劑,成分只有包括純粹的糖分與維生素B群而已,因此是以“液態維生素補給飲料”的定位上市。
相關報道:國內超市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