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煙臺毓璜頂廟會依舊人流如織、摩肩接踵。記者穿行其間,不僅感受到節日的喜慶,更從眾多傳統民間藝術中尋覓到“久違的年味”。
巧手調面捏出蛇年吉祥物
綠色的青蛇,腹部泛白,吐著紅信子,露出了光滑的白牙,栩栩如生;黃色的蛇,披著鱗片,呈盤旋狀,憨態可掬;而一個個胖乎乎的福娃光著身子,皮膚白里透紅,十分惹人喜愛。
昨日上午10時許,在毓璜頂廟會上,50多歲的面塑藝人盛樂文的攤點被圍得水泄不通。她帶來的面塑作品剛一亮相,游客們就迫不及待地湊上前觀賞。
“今年是蛇年,蛇年捏蛇圖吉祥,可惜今天太忙,來不及教大家捏了,等改天閑暇時候我再來教你們。” 盛樂文忙著招攬生意,顧不上回答游客們的疑問。
盛樂文的面塑品花樣繁多,五顏六色,其中數蛇形的面塑賣得最火。
“我是今天剛到煙臺的,第一天擺攤,早上9點到的,到12點賣出去60個左右,其中要數蛇形和滿月福娃最好賣,每個5到10元。”老家在萊州的盛樂文告訴記者。
“從臘月二十七就開始忙活,每天加班加點,家里面還有2000來個面塑,沒有全部運過來。”盛樂文說,“不管價錢高低,只要賣出去我就很滿足。”
京胡演繹高山流水
上午11時許,在毓璜頂公園東門處,一位老人席地而坐,拿起路旁售賣的京胡拉唱起來。記者在公園里一路走去,到處可見類似場景。京劇、呂劇,各種傳統的樂曲,給公園增加了幾分年味和傳統氛圍。
在公園深處一條路上,兩名衣著簡樸的老人你拉弦我吹唱,合作頗有默契。較年輕的老人拉京胡,年紀較長的老人便高唱,倆人面前擺了一本樂譜,音樂停頓或變音處,倆人一抬頭以眼神交流,不需要一句話,僅一抬頭、一揮手,眼神就可以達到交流的目的。
記者上前搭話,得知較年輕者姓吳,和他合作的老人姓王,76歲,福山人,因家事不和獨身居住在市區某養老院,和家人很少來往。去年,在福山的一個表演現場,他結識了正在彈唱的老王,倆人都懂音樂,共同話題也多,就交上了朋友,經常在一起吹拉彈唱。
前天,老吳自己慕名來參加毓璜頂廟會時,沒想到竟然遇上了老王,倆人索性就坐地擺攤獻藝。
老吳、老王兩人你唱我和,惺惺相惜,吸引了很多游客圍觀。
“這不就是現代版的伯牙和樵夫鐘子期么?”有游客議論說。
80后小伙不考大學做糖人
12時許,在一個角落,記者看到一位民間糖人藝人正在現場做糖人。游客里三圈外三圈,將他圍了個水泄不通。一些游客甚至將孩子舉起來,坐在自己的肩膀上看藝人現場做糖人。
好不容易撥開人群,記者看見藝人真面目,感到十分震驚。原來,這位糖人師傅是個80后小伙。雖然年紀小,卻是個老手,一邊小爐子正熬著糖,一邊小伙舀著熱糖在一張簡單的案板上“飛舞”,不到一分鐘,一個活靈活現的糖人便做成了。
“我要一個小豬。”“我要一個小蛇”旁邊的游客大聲吆喝著。不僅小孩子歡迎,不少年輕人也“湊熱鬧”,上來買著玩。
“您前面還有7個人,您得排隊。”小伙子生意火爆,高聲回復著。
“對這個非常感興趣,12歲就開始學做糖人。”糖人師傅姓周,老家在海陽,毓璜頂廟會聲名遠揚,周師傅前天剛從濟南趕回煙臺,就在廟會上大顯身手。
周師傅說,同齡人中大多數選擇讀大學改變命運,他走的卻是另一條路———學習這種流傳久遠的糖人制作。自從出師的那天起,他就開始闖蕩江湖,四處漂泊,走過全國大江南北,在一些傳統韻味十足的景區做糖人。廟會這樣的節日,他自然不會錯過。
在昨天的廟會現場,周師傅的朋友紛紛趕來捧場,一上午時間,他就賣出了上百個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