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一行從浙江嘉興轉道去烏鎮。晚上嘉興的歡宴,使不勝酒力的我朦朦朧朧闖入了烏鎮這方古樸、清雅之地。
陽光灑滿了這座千年古鎮。放眼臨水而筑的水閣廊棚,游人如織的舊石板路,兼聞裊裊茶香,復聽櫓聲欸乃。剛入烏鎮,恍惚跌進了柔柔的、幽幽的夢境。
據考,約6000年前,烏鎮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到唐咸通年間,首次出現了烏鎮的稱呼。此后近1200年中,烏鎮長期分治。歷史面貌之復雜,為他鎮所無。烏鎮地處要沖,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特殊的社會地位,雖為小鎮,但一向是“郡丞控馭之地,實具川縣規模”。烏鎮的街、坊、巷的數量和規模也非同一般,俗稱有四門八坊數十巷。更兼此地鐘靈毓秀,文風郁長。昭明太子在此筑館讀書,文學大師茅盾誕生于此,這使烏鎮除卻眾多古鎮相似的江南風情外,更多地飄散著一股濃濃的歷史、文化氣息。讓我剛觸摸烏鎮,便有了一種陶醉。
幾千年歲月滄桑,積淀了烏鎮的獨特文化,同時也使它容顏憔悴。上世紀90年代,烏鎮景區經修復后次第開放,重現古鎮風韻。
我們從中市應家橋堍坐上農家小船,悠然蕩開清波向東劃去,河兩岸鱗次櫛比的清末民居在眼中晃過,似行進在淡泊雅致的水墨畫中。烏鎮民居大多與其他古鎮相仿,惟有人稱“水上吊腳樓”的烏鎮水閣,令人嘆奇。這些民居建筑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用木樁石柱固定在河中。
看遍高低錯落的民居,穿過精巧別致的古橋,我們到東柵財神灣棄船登岸,回過頭來,踏上舊石板,由東向西,在兩旁白瓦陪伴下尋訪烏鎮悠久的文化。傳統作坊區內,設置烏鎮廣為流傳的民間傳統產品制作場景,中藥、刨煙、糕點、紡紗等作坊密密匝匝。在徐永豐米行,映入眼簾的是大到數尺小僅盈寸的量米器具;在宏源泰染坊,高懸于天的藍印花布隨風飄舞,瀟灑倜儻;在公生糟坊,我看到了釀制米酒的全過程。烏鎮米酒稱為三白酒,以白米、白面(即酒曲餅)、白水釀之,其過程充滿著原始況味。參觀途中我親口品嘗正宗的三白酒,一盅入肚,醇香盈口,酒不醉人人自醉。
一路上,我們徜徉在精美的江南百床館,駐足在古拙的皮影戲館,或在古戲臺前聽一聽桐鄉花鼓戲,或到三珍齋里買一袋醬雞醬羊肉。還有中午那頓純正的農家飯,濃濃的鄉情包裹了全身,旅途之疲憊,得到了最大限度放松,慵懶身心依托被太陽照暖了的石板路,走進了思緒萬千的夢境……當我來到杰出的文學家茅盾故居,來到如今成為茅盾紀念館的立志書院,故居里茅盾奮筆疾書的身影,仿佛在無聲昭示,人生在世,不可一味迷醉,還需立志奮擊。(江天舒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