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一:民國時期趵突泉南院
這幅老照片令人好眼熟。您猜猜,它是哪里?
照片似是由南向北拍的。請看,畫面上圍了好大一群人,既有戴瓜皮帽的平民百姓,也有戴大蓋帽的民國士兵。仔細看,你會發現,右側屋檐窗下,還站立著大姑娘或小媳婦,正面人群中還擠著一位戴插花女帽的洋夫人和她的兩個孩子。男女老幼各色人等,大家無一不伸長脖子、瞪大了雙眼,緊緊盯向前方。那么,那個看不見的前方,有啥難得一見的“西洋景”?眾人究竟是在看什么?
其實,不說不知道,說出來很搞笑——那就是趵突泉的“三股水”呀!
此即早年趵突泉南院景象。

圖二:當年趵突泉“三股水”
原來,當年的
趵突泉,分為南、北兩個院,南院是個鬧市場。
咱們不妨再拿兩張老照片出來,將其略作對比,便可一目了然。
這是民國明信片上的趵突泉(見圖片二)。
這張照片轉了一個角度(由西向東),上面題圖正中那個圓頂亭子,轉到了圖片左側。“趵突騰空”的三股水,不就看得一清二楚了嗎?
再看這張老照片(見圖片三),它又轉了個角度(由西向東),三股水看不見,但當年趵突泉南院鬧市場的情景則一目了然,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如身歷其境。
關于趵突泉當年是個鬧市場,洋學者也曾有所記述。美國學者大衛·博克1978年出版了一本專門研究濟南城市變遷的英文專著,書名為《中國近代城市變遷——— 濟南政治與經濟的發展(1840-1949)》。在本書第二章中,博克這樣寫道:“坐落在府城墻西南角外的趵突泉,不僅在清代早期即為一可觀景致,之后也成了年度博覽會的舉辦地,十九世紀末期時的這個年度博覽會,逐漸發展成為濟南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定期市場!

圖片三:當年趵突泉鬧市場
現在我們探討
一下主題老照片(圖片一)中的幾個建筑物。
先看左側。人群身后僅露出屋頂的建筑物,應是呂祖廟的殿房。那么,人群身后圖片正中,那個圓頂兩層飛檐的亭子,又是個什么東西呢?原來,這便是康熙御碑亭。
早年濟南清朝皇帝的御碑亭曾有多處。比如,現今泉城路上的“皇亭體育館”之所以稱為“皇亭”,就因當年建有一座康熙皇帝的御碑亭,學名萬壽宮,俗稱皇亭。再如,千佛山興國寺、大明湖歷下亭、珍珠泉大院內,均有乾隆御碑亭。
而當年趵突泉內則是康熙和乾隆的雙御碑亭。
正面為康熙大字榜書“激湍”二字,背面是乾隆所書“再題趵突泉”詩文。當年康熙曾三臨趵突泉,乾隆也來過兩次,留下“詩人皇帝”弘歷的不少詩文。
關于這座圓頂重檐的亭子,嚴薇青《濟南掌故》中曾有較詳細記載。其在《趵突泉上的“御碑亭”》篇中說:“碑亭為圓形,十分小巧,剛剛遮住石碑,周圍只能走開人。碑亭純用木結構修成,頂上用黃琉璃瓦覆蓋,周圍有二尺高的欄桿護持,和呂祖廟的赭紅色廟墻相映襯,顯得光耀奪目,華麗異常。”
更有意思的是,嚴先生在此文中還記述了當時的一位民間流浪藝人。文中說:上世紀20年代,此御碑亭曾被一個流浪老漢所“占領”成其“華府”!八闷葡⑵撇及驯と鎿跗饋,在亭子前面擺了一個小地攤,專賣泥巴人。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種用泥土燒制的娃娃,身子中間是空的,后背上有個圓孔,灌上水后,水就從娃娃的生殖器里噴射出來,流到事先放好的一個盆里。因此,有不少小孩蹲在盆前看,總是舍不得離開。另一種吸引兒童的是扣小泥人的模子,其中有趙云、李逵、黃天霸、孫悟空等等。最好使用黃河細沙土和泥,和到軟硬恰好,按到模子里,而后一個個磕出來,衣飾清楚,須眉畢現,很是好玩。玩膩了,還可以毀掉后加水,再重新按制。這種泥人模子價格低廉,很受兒童歡迎!
張宗昌時代,“狗肉將軍”忽然下令把趵突泉南院一帶改建成東、西、南三面的群樓,一般小生意人一律強迫遷入趵突泉西南面的“勸業場”(后來的“國貨商場”),這個流浪老藝人從碑亭里被趕出,不知所終。
據說,這座圓頂重檐十分華麗漂亮的雙御碑亭是建國后拆掉的。“文革”中御碑也被砸,但只是砸掉了上帽,御碑碑身仍存。后來移到娥英祠院內,如今被罩在玻璃罩內

圖四:如今呂祖廟娥英祠后院罩在玻璃盒內的康熙御碑
我們再看主題老照片
右側,那個屋檐廊柱和屋檐花窗。
后面那個屋檐廊柱似是出入院門,而屋檐花窗應是一個茶社,茶社依水而筑,初名“蓬萊閣”,后叫“望鶴亭”。據說當年康熙、乾隆皇帝,都曾在這里臨水靜坐,品茗賞泉,領略趵突泉的萬般風韻。
而上世紀30年代趵突泉是個鬧市場時,這位于呂祖廟前趵突泉池東側的望鶴亭茶社,及周圍的“觀瀾亭”、“四海春”等茶社,則是女鼓書藝人唱“梨花大鼓”(山東大鼓)的地方。當年老舍在濟南執教齊魯大學,家住南新街54號小院,距那時的國貨商場和趵突泉南院都很近,便時常去國貨商場聽相聲和說“武老二”,去趵突泉聽梨花大鼓。老舍在《趵突泉的欣賞》一文里寫聽大鼓書,去的大約就是“望鶴亭”茶社。
趵突泉畔的這類“茶社”,均開有玻璃明窗,茶客盡可一邊品茶一邊聽書,也可忙中偷閑,扭頭朝窗外望上幾眼泉景,可謂一舉三得。
今望鶴亭猶存,且仍是茶社,只是昔日呂祖廟前鼓弦聲聲,繞梁三日不絕于耳的梨花大鼓,也早已成了廣陵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