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民間泉水”評選拉開序幕,那些散落民間的泉水等待被發現和欣賞。近日,記者走進西營鎮的山澗、村落,和那些愛泉、護泉的人一起尋覓西營的泉水。
西營,這是一個泉水爭涌的地方,99個自然村中有30多個村落因泉而得名,比如拔槊泉村、灰泉村等。泉、人、村相依相存,讓這里變得格外鐘靈毓秀。
白云洞無名泉 故事很長 見證滄桑
西營鎮丁家峪村西青龍山上有一天然山洞,名叫白云洞,因洞內曾屢屢飄出白云而得名。白云洞內最神奇的還是那眼無名泉。
這眼泉沒有名字,但村民們都知道它,甚至對它很久之前的故事了如指掌。
現在,青龍山上新建了一座寺廟,一座大殿正好依著白云洞而建,大殿和白云洞融為一體。自然,那眼無名泉就藏在了大殿之中。走進大殿,也就是原來的白云洞,頓覺清爽。洞高約3米,寬約15米,深約15米,寬闊得很。
大殿后面,石壁當墻,無名泉的泉水順著石壁滴流而下,匯集到下面的石砌泉池里。掬一把嘗嘗,甘甜。泉水清澈見底,泉池里面散落著幾枚硬幣,看得出來不少村民來此祈福。
石壁上怪石突兀,且分布著一些或大或小的洞。洞內這些小洞散布在白云洞洞壁之上,像是一個個洞中洞,有的看起來深不可測,不知通向何處。
村民介紹,傳說這白云洞內的無名泉通往山那面的云河。一到雨季,云河之水便會被白云洞引來,通過無名泉眼流出來,供原先住在此處的道人飲用。
白云洞內的這眼泉子一直沒有名字,但故事卻很長。
傳說,白云觀的創建人徐立仙是一位得道高人,他布法講道、救濟窮人,深得山下百姓愛戴。有一日,徐立仙在道觀中靜坐,突然發現從白云洞深處鉆出一條大蟲。這大蟲是順著云河之水來到白云洞的。徐立仙心懷惻隱之心,便收留了大蟲。白天,徐立仙總是從自己的飯食中分出一半給大蟲吃。夜晚,徐立仙便與大蟲一同居住在白云洞里。
漸漸地,大蟲越長越大,徐道長分出來的食物已經喂不飽它。有一天,這條大蟲就趁徐道長午睡的時候,把道長給吃了。大蟲吃了道長后,自知罪孽深重,便偷偷從無名泉眼跑回了云河,從此消失了。自此之后,白云觀沒有人照看,便漸漸衰敗了。
據說,自徐道長死后,白云觀還一度改為寺院、尼姑庵,最后又改為白云觀,并在明清兩代多次被重修,直到“文革”時才徹底被毀。如今,新寺廟又建起來了,無名泉依然日復一日地滴流,見證著世間滄桑。
雪花泉 護佑一方水土
在白云洞西南的山崖下,還有一眼泉子,叫雪花泉。
泉水從山崖縫隙中滲透出來,跌入下面的泉池里。當地村民說,此泉之所以名為雪花泉,是因為有泉水滲出的崖壁上因長年侵蝕,生出了片片碳酸鈣堆積,就像附在崖壁上的一層層雪花,因而得名。
此泉與白云洞及洞內無名泉相互依存,至今仍流淌不息。據說,當年道長徐立仙在旱季的時候,喝的就是雪花泉的水。現在,還有很多村民來山上接這里的泉水喝。
相傳,曾有村民在雪花泉里撒了一把谷糠,結果谷糠從山后的云河流出。人們便認為雪花泉、無名泉都是與云河相通的。 在山上干活的當地村民楊明春說,山下村民都喜歡來雪花泉和無名泉取水。小時候,這兩處泉子也是小伙伴們的玩樂之處。“有泉子在,我們就有福氣。”楊明春說,正是因為這兩眼泉子,此處才變成了風水寶地,山上最怕有狼有煙,他們這兒卻從來沒有過。漸漸地,因著泉子,山下的村民越來越多,村莊也越來越多,有泉有山,人丁興旺。
虎洞泉 村民四季與它為伴
虎洞泉很醒目,就在西營鎮西營村村南的大橋下,依附著石虎洞山。它的醒目之處不僅在于位置,還在于它聲如虎嘯的聲音,以及噴涌而下的泉水。
此時還未到雨季,很多泉子都干涸了,或者也僅剩涓涓細流。但是虎洞泉卻是另一番景象。它上方的巖壁上刻有“虎洞泉”三字,崖底有三條大石縫,泉水從石縫中噴涌而出,漫過石梁流入河中,形成“清泉石上流”的美景。
泉邊有村民提著扁擔、抱著衣物前來,打水、洗衣,絡繹不絕。一位村民說,虎洞泉四時不竭,水質甘甜,以前沒有自來水的時候,村民們都來這里取水。現在,雖然已經有了自來水,但仍有村民前來打水。而且,不管天多冷,村民們也喜歡相約來泉邊洗衣服。
當地村民介紹,到了雨季,虎洞泉泉涌的聲音很大,而且泉眼也非常大,大得甚至能容下一只老虎,所以才得名虎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