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殼桃,好事多
走私年代之后,走不出的經濟低谷
汕頭也確實有不爭氣之處——它再次引起人們注意,是由于以賴昌星為代表的走私狂潮事件。當年汕頭走私的規模在全國數一數二,當人們的目光都集中在深圳的改革試點上時,汕頭就開始偏向了走私致富的歧路。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從海陸豐到饒平的廣大海疆,漁船遍布,小規模走私活動時有發生,白天不行就改在夜里干,漸漸地,走私就像一場瘟疫迅速傳遍了潮汕地區的每一個角落。走私致富、走私脫貧、打私創收等說法也不脛而走。到上世紀80年代末,汕頭走私達到了高潮。
我當時在深圳汕頭來回往返過數次,每一次都為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從深圳離開惠州進入海陸豐,一直到汕頭,幾百公里的路邊全都堆滿了走私貨;蛟S是沒地方儲存和擺放,或許是急于出手,路兩邊的貨全部壘成了墻,一直蜿蜒伴隨著驅車路過的人們。走私貨什么都有,當年與喇叭褲相匹配的錄音機在深汕公路兩邊隨處可見,還有卡帶錄像機也是堆積如山,至于電視機、收音機、香煙、洋酒等等,也都如磚頭一樣隨便碼放。我一朋友初次到汕頭,很吃驚,“怎么可以把上千塊錢一瓶的洋酒就擺在地面上賣呢?”可我當時見得多了,完全無動于衷。擺在大街上的還有摩托車。那時能買得起汽車的人并不多,所以絕大多數是進口摩托車。在汕頭的任何一個住宅小區里,都是各種國外品牌摩托車的展示場所,而且全都是嶄新嶄新的,和當時汕頭的老住宅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不久后,走私團伙的注意力轉向了汽車,走私的規模也上了一個臺階,結果引起了中央注意。廈門賴昌星集團覆滅后,緊接著汕頭8o15大案立案,這場大規模群眾性的走私活動才告一段落。但隨之而來的,是一蹶不振的經濟。
從1999年開始,汕頭經濟出現大滑坡,當年增長率為4.3%;2000年為2.55%;2002年開始緩慢回升,爬升到3.82%,2003 年勉強達到5.34%。這樣的增長率,發生在一個最早開放的經濟特區,發生在沿海經濟區,發生在全國各地每年兩位數的GDP增長速度時期,實在蹊蹺。甚至在2001年,汕頭的GDP還出現了2%的負增長。而財政收入上,同樣非常寒磣。2000年以來,汕頭市的財政收入十年來都徘徊在40億左右的水平,而且有那么幾年,汕頭市統計局在每年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計公報中,竟然不把財政收入列入其中,可見囊中羞澀到了什么程度。
與汕頭各方面條件相似、但政策條件尚不如汕頭的溫州,卻創造了太多的第一:第一份私人工商執照、第一批股份合作企業、第一個實行金融利率改革、第一個制定私營企業條例、第一個實行全社會養老保險、第一個開征機場建設費、第一座農民城、第一個農民包機公司、第一個跨國農業公司等等。汕頭人曾多次前往溫州取經,卻不能做到預防前車之鑒,反而在溫州的信用危機栽跟頭之后,跟著栽了個大跟頭,并至今緩不過神來。
汕頭
旅行家指點:坐輪渡登小島,嘆海洋文化
線路推薦:廣場輪渡碼頭→南澳島
主題概覽:汕頭的平原被韓江、榕江、練江等蜿蜒曲折的江河分割成了七八片,在古時建造橋梁所耗費的人力、財力巨大,技術也是難題,所以自古以來,負責溝通、連接汕頭各個區域的交通工具就是船。
①廣場輪渡碼頭:位于汕頭市金平區,是連接榕江南北兩岸最重要的輪渡線路,也是汕頭輪渡業發展狀況的最集中體現。雖然1999年連接兩岸的礐石大橋建成通車使得廣場輪渡的客運量有所下降,廣場輪渡碼頭也在逐漸拆除,不知情的人往往會誤以為是待拆遷的危房,但它的運營卻一直沒有停止。每天去礐石鍛煉的市民、居住在礐石一帶的居民和礐石范圍內多所學校的師生主要還是靠乘坐輪渡渡江。目前,廣場礐石的輪渡航線每天早上6時30分至晚上8時運營,每隔20分鐘對開一班,強烈推薦。
②南澳島:由大小23個海島組成,處于"香港-高雄-廈門"三大港口的中心點,歷史上就是東南沿海一帶通商洋的必經泊點和中轉站,是海上貿易的重要通道,有"海上互市之地"之稱。島上生態尤其好,生長著1400多種熱帶和亞熱帶植物,離主島3.9海里處還有一個鳥島,是侯鳥自然保護區。島上除留有長山尾炮臺、總兵府、雄鎮關等古跡,還建有黃花山國家森林公園、青澳灣旅游區。另外,南澳島的環島公路是一條景觀大道,適合單車騎行。
交通:由礐石向東上沈海高速公路向北10公里,上金鴻公路向北10公里,最后向東上336國道行駛6公里到達萊長渡口。早7點至晚6點,每小時對開一班渡輪,船票:行人20元,單車20元,小汽車190元(只含司機一人,乘客另外買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