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為,北方城市里,濟南是很特別的。特別之處在于,它比一般的北方城市多了一份江南的嫵媚和濕潤。細想一下,是因為它多水的緣故,而且,這水集中在古歷下城內,就更是一般北方城市難有的了。大明湖和七十二泉,便成為濟南的象征和代言,徒讓北方的城市羨慕了。天津有水,海河穿城而過,卻沒有大明湖那樣漂亮而軒豁的湖;北京倒是有湖,昆明湖,名氣也不小,卻是遠在城之外了。更何況,大明湖是由七十二泉的泉水匯聚而成,就比人工挖掘的昆明湖,更多了一份渾然天成的自然和清冽。
所以,老舍先生早在上個世紀40年代就說過濟南是“北方唯一的水城”。他進一步解釋:“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難找的東西呀,水,可太難找了。濟南城內據說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還得有個湖不可……這才顯出濟南的特色與可貴。”然后,他感慨道:“濟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這樣多呀!”這樣多的水,就在大明湖。
記得第一次到濟南,是上個世紀70年代,下了火車,先奔大明湖,為的就是看北方城市里難有的這樣多的水。因是在城內,很快就到了。那時候的大明湖,沒有如今這樣多的建筑,沿堤也少有圍欄,四周也少有高層樓房的遮擋,充滿城市中難得的野趣,水天一色,讓湖水顯得更加開闊。或許更像古歷下城的大明湖吧,或者更像劉鶚的《老殘游記》和老舍小說《大明湖》里的大明湖吧?山水風景和音樂一樣,即便歷過經年歲月的磨洗,依然會面貌依舊,風情依舊,清風徐來,飄蕩著昔日一樣美妙的旋律。
后來讀《中華竹枝詞全編》,發現其中“山東卷”里的竹枝詞大多是寫濟南,寫濟南的又大多是寫大明湖。可見大明湖不凡的地位,民間流傳下來的竹枝詞,讓大明湖不僅有音樂的旋律,更多了詩的韻律,有了和時間一樣綿長的味道。
未到濟南前,便早聽說濟南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一說。讀清竹枝詞:“四面荷花柳線長,一城山色映滄浪,天然妙句留楹帖,輸與風流老侍郎。”方才知道,這個對濟南概括得最準確也最有名的句子,出自清末老侍郎劉鳳誥的手筆,這首竹枝詞下有這樣的一條自注:“劉金門少宰于鐵公祠留一楹聯云:‘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前人煉句煉字的能力,超過今天我們洋洋灑灑的旅游說明書。
這副楹聯,道出了大明湖獨具的特色,便是大明湖的荷花、柳樹,還有就是它的水多,占據面積之大。可以說,它是日后所有寫大明湖的竹枝詞的鼻祖,因為所有寫大明湖的竹枝詞,都離不開這三個特點。
先來看寫大明湖的水:“鐵公祠下水潺潺,古歷亭前碧水環,水自無心與山約,常從水底見南山”,幾乎是這副楹聯中“一城山色”的圖畫版;“歷下城中半是湖,居水分水種菰蒲”,幾乎是這副楹聯中“半城湖”的解釋版;“縱橫水路各東西,船雖相近不相逢”,依然是寫湖水之大,使得來往的船只看著相近卻難得相逢;“出門十步是煙波”,“一鉤斜月半帆風”,寫的還是湖的闊大,前者寫水多生煙,水多近人;后者借帆寫湖,風生水起;前者寫實,后者寫意;兩相映襯,水多且美。還有一首清末的竹枝詞:“便利交通大小街,水鄉何處有塵埃”,則寫的是大明湖給人們交通帶來的便利,以及給城市帶來的清潔與濕潤,居然和民生相關了。
再看寫柳:“尋常一樣垂楊柳,栽向明湖便有情”,極盡對柳的一派感情,那應該是柳與湖相互的感情,方才讓湖與柳一直彼此依托,互為風景。“滟滟清波淡淡風,垂楊垂柳小橋東”,有水處便有柳樹,柳樹和湖水,成為濟南人最親近也最平易的朋友。“楊柳如煙一望齊,玉簫吹破碧琉璃”,碧琉璃,指的就是水,玉簫是在為大明湖水吹奏,也是為一望無際的如煙楊柳吹奏,那應該是一支屬于為大明湖和垂楊柳量身定做的專用曲了。
寫荷花,竹枝詞里更多,這符合“四面荷花三面柳”之說,就應該更多。大明湖處處可以觀賞荷花,但最佳處據說是在湖南李公祠的覺漚亭,和湖北鐵公祠的小滄浪。有竹枝詞:“天然絕妙大荷池,柳際蘆間望不疲,隔水平分花色相,李公祠對鐵公祠。”如今這兩處舊址均在,李公祠在清末是李鴻章的祠堂,如今辟為辛棄疾紀念館。當然,這是專門為外地游客來大明湖觀賞荷花而挑選的景點,濟南人則和荷花抬頭不見低頭見,處處相親相近。“香生荷葉散千家”,是詩人兼劇作家孔尚任的竹枝詞;“六月荷香散滿城”,是無名者的竹枝詞;不約而同都用了一個“散”字,寫的都是滿濟南城的荷香蕩漾,該是多沁人心脾的景象。“芙蓉橋畔是兒家,到門一路芙蓉花,水邊芙蓉紅在水,窗前芙蓉紅在紗。”寫的是荷花的好顏色,一樣的花開千家,只是更生動,花開在水,紅透窗紗,該是更美也更和普通人家相關的景色,難怪今天的濟南人將荷花當成了自己的市花。
還有一首竹枝詞:“買得湖田二三畝,沿堤多半種荷花”,更是寫濟南人對荷花無與倫比的喜愛。這應該不是竹枝詞的夸張,史書上曾有記載:歷下城“環村種荷”,所以,另一首竹枝詞里說濟南人:“梅花不種種荷花”。舍我其誰,將其尊為市花,便有了歷史源遠流長的積淀,和現實情所獨鐘的因素。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水、柳和荷花三位一體的集中體現與展示,濟南這座古城,才和一般的北方城市風光與性格不同,才具有了南方的一些特色。宋人黃山谷早就有詩“濟南瀟灑似江南”,竹枝詞里便緊隨其后樂此不疲的一再吟唱:“城北湖光罨畫長,水田漠漠似江鄉”;“朋來尋樂話喃喃,賒酒一瓶魚一籃,名士美人都不記,湖山瀟灑似江南”;以致后有竹枝詞不滿如此一味的舊調重彈,而寫道:“未必江南如此好,可憐只說似江南”,直說江南難比濟南好了,有點兒山東人的氣魄。
清末還有這樣一首竹枝詞,最讓我流連:“圖書新館傍湖開,漢偈秦碑剝綠苔,千古文人屬鄒魯,蜀車繞過濟南來。”是專門記錄當時大明湖畔新建的圖書館。重視文化,重視讀書,我以為,這是大明湖的魂,有這個魂在,大明湖的水、柳和荷,才有了長在的生命和情感,才有了別樣的美麗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