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顧憲成墓,保持了原有朝向,也和江陰的梁敬帝陵現(xiàn)狀相似,西、北、東三面環(huán)水,南面緊鄰工廠圍墻。墓地最西端,新建有一座四柱三間沖天式石牌坊,正、背額上均刻有“明端文顧公憲成墓道”。牌坊后的神道入口處,新建一座小型月牙池,和之前的孫繼皋墓相比,因地域所限,布局顯然局促了許多。
神道復建于上世紀80年代,寬5米,長40米。不是掃墓的時節(jié),雖是冬季,墓園內(nèi)依舊雜草叢生,蛛網(wǎng)遍布。神道南側(cè),緊挨著工廠的圍墻下,砌筑了一溜邊的臺基底座,上面擺放著顧憲成墓舊時的部分殘存石構(gòu)建遺物。神道中段,分立一對青石質(zhì)地石虎,這是顧憲成墓目前僅存的較為完整的舊物了。它們經(jīng)歷了艱辛曲折的歷程,方才重新回到原來的崗位,后文再述。
經(jīng)過石虎,繼續(xù)向前,登上幾級臺階,兩側(cè)分立一對獅子。眼前,就是顧憲成的羅城和墓冢了。該墓冢形制比較奇特,雖是復建,但想必是依據(jù)了舊時風貌。現(xiàn)在的羅城、墓冢,均為上世紀80年代重建。羅城一人來高,墓門入口左、右立望柱一對。羅城和后方的墓壙墻壁上,局部均嵌有石構(gòu)建舊物,新、舊合璧。
顧憲成墓
羅城中間,用青石壘砌成寶頂,高約2米,寶頂正前方,豎有墓碑,正面鐫刻正書“明端文顧公憲成之墓”,碑額線雕云鶴紋,四周飾如意卷云紋,古意盎然。但羅城與寶頂之間的間隙較小,只能容一人勉強通行,繞墓瞻仰。看罷顧憲成墓現(xiàn)狀,也可大致推測出孫繼皋墓羅城的舊貌。
接下來,讓我們通過瀏覽顧憲成墓殘存石刻,回顧墓地歷史變遷: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年),五月二十三日,顧憲成卒于無錫家中,葬在顧家祖塋,占地20畝。因為顧憲成官至吏部文選司郎中,所以他的墓被俗稱為“天官墳”。記得《宰相劉羅鍋》中,曾對吏部尚書被稱為“天官”做過一番解釋。但顧憲成從未擔任吏部尚書,郎中墓敢稱天官墳,逾制也。
根據(jù)記載,墓地清代曾經(jīng)過修繕,最西端的入口處,有一對四棱方形石望柱。其后是一座四柱三間沖天式石牌坊。后為神道,神道兩旁分立青石質(zhì)石像生,石羊2、石虎2、石馬2、石翁仲4(右武2、左文2)。請注意這個說法,后文再表。
解放初期,原來墓前望柱,一根已無頂,橫在墓外,另一根缺失;兩只石馬,頭部皆斷;兩尊翁仲,左面的頭部缺失,右面基本完整;墓墩尚存,高2米,寬3.2米。1958年,墓地被改造成豬舍;墓地所植柏樹被砍掉;地面上的石構(gòu)建,大都拿去修理窯墩橋及老灣里橋;尤其是一對完整的青石虎,被砌在窯墩橋的兩堍。文革時,墓被徹底平毀,據(jù)當時的目擊者反映,被毀的墳內(nèi)有袍,但沒有尸骨,也沒有隨葬品。這樣看來,若非顧公遺骨朽爛無存的話,該墓更像是一座衣冠冢,確實納悶。
1983年,江蘇省文管會撥款修復,于1985年9月完工。將石虎重置神道兩側(cè),并復建臺階、羅城、寶頂,補刻墓碑,另有其他石刻殘件陳列。1988年6月,“顧憲成墓”被無錫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無錫縣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
墓地
對于臺階上的這一對石獅,由于保存完美,起先個人判斷是新物,未加注意。但通過梳理顧憲成墓歷史后,結(jié)合現(xiàn)場所見殘留石構(gòu)建,重新審視該對石刻,恐為舊物。個人推測,青石質(zhì)的,風化明顯,可能為明末舊物;金山石質(zhì)的,保存較好,貌似新物,可能為清代重修時所增補。
再說這對石獅,從體量上看,如果最為羅城前墓門上的裝飾,似乎顯得稍大。故個人認為,這很可能是墓地最西端入口處那對望柱的柱頂。遺憾的是,現(xiàn)經(jīng)修復的墓地,將這對獅子的位置給放顛倒了。
最后,說說顧憲成墓神道的石像生配置。從記載看,顧憲成墓使用的竟然是嚴重超標的“頂配”啊!按《明會典》記載,石望柱2、石羊2、石虎2、石馬2、石翁仲4,這可是超過一品的公、侯級別才能享有的!再看顧憲成的品級:官至吏部文選郎中。郎中,正五品。萬歷三十六年,起南京光祿少卿,力辭不就。少卿,從四品。四十年,卒于家;天啟初,贈太常卿。卿,正三品。崇禎初,贈吏部右侍郎,謚端文。侍郎,正三品。
也就是說,終明一代,顧憲成的級別才到正三品,只應(yīng)有望柱、石羊、石虎、石馬各2,絕不應(yīng)該出現(xiàn)翁仲。看來,顧憲成墓的石像生組合,如果不是記載錯誤或訛傳,那么顯然是逾制的,根本不合情理。是否因為朝代到了末期,明、清交替之際,禮治不受約束,加上顧憲成與日俱增的社會影響力,才得以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