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寧往東南方向驅車,不到兩個小時便到荔枝之鄉――靈山縣。靈山除了甜美的荔枝傳名與世,還有一個小村落名聲在外:大蘆村。

大蘆村有一個古建筑群落,為勞姓大族所建,規模宏大,從明朝嘉靖年間始建至清朝康熙年間止,歷時兩百年,乃勞氏子子孫孫在祖宗福蔭下陸續添磚加瓦擴建而成,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青磚石瓦,盡顯古風古貌。

從進村開始便已體現大蘆村的不凡歷史,各處村口皆有上百年的古樹,古榕三百余歲,古樟三百余歲,古荔枝樹也有兩百余歲,或高大挺拔,或遒勁滄桑。每一顆古樹皆有一段歷史,古榕古樟多為建筑落成時下種,為萌蔭子孫;如有添丁,則于門前種下荔枝樹,謂碩果累累。離地有八九層樓高的古榕樹上,翩躚飛舞著一群群的白鶴,鶴鳴啾啾,樹下則是嬉戲的頑童、做女紅的阿婆、耕作回來的農夫。年月的痕跡深深的印在這些守護著村落的老樹上,祖宗的福德,一直綿延幾百年。

走過其他的古村,皆為單戶建筑散落,后聚集成村,而大蘆村皆為勞氏幾代人的成就,建筑規格宏大,官廳、五進、庭院深深、左右廂房、祖宗廟堂等,建制完整,而且規矩森嚴,哪些門是主人進,哪些門為仆人出,哪些房間外人不可入,哪條道不能走,都有嚴格的規定,明顯帶有中國宗法、宗族制的痕跡,如我等外來之人在村里行走,經常有迷失之感,儼然就是一個士制的王朝所在。

除去這些宏大的建筑群落,還有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到處可見的楹聯,無論主廳還是門牌,凡是可粘掛之處皆可見到,而且用詞用句非常接近地氣,遣詞造句與日常所知大為不同,從未見過,如“知稼穡之艱難克勤克儉“,這說的是生活態度,”讀古人書留意經天緯地“,這是勉勵后輩刻苦讀書,不一而足。可見勞氏祖上就一直重視文化教育,傳承下來了如此豐厚的文俗底蘊,這與其他地主階級為富不仁的形象有特別不同之處,也因此,從明朝始,至清末,勞氏上下四百余年,官拜三品、拔得貢元、歷朝皇帝誥命敕封獲匾,不計其數,現時于門頭橫梁上還掛有這些斑駁的匾額,歲月的光輝印刻在這些塵封的歷史里。
如此大成就,在遠離中央王朝的化外之地,也算是個異數。大蘆村能有如此曾經的輝煌,實是與勞氏祖先富而思學、重禮重教有莫大關系,因有如此深厚的歷史底蘊,大蘆村榮列中國十大古村落之列,與宏村西遞、婺源等名村同位,可見其歷史地位及蘊含的文化地位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