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小鎮重點體現旅游業的融合帶動作用,不僅包括鎮,還應包括村。
◆政府、投資方、居民、游客四位一體開發,有利于突破“門票經濟”模式。
◆最擔心的問題就是旅游小鎮城市化。
□ 本報記者 付玉婷
山東省自去年提出建設旅游小鎮的思路。這是一種新型旅游業態,通過旅游產業集聚區和居民生活區高度統一,可以滿足游客觀光、休閑、度假、娛樂等全方位需求。
旅游小鎮的出現,對破解旅游業傳統發展模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打造生命力與市場競爭力強大的旅游小鎮,應該符合哪些規劃要求?近日,記者采訪了省旅游規劃設計院院長陳國忠。
記者:中國還將用30年甚至50年的時間推進城鎮化建設,在這樣的環境下,旅游小鎮的機會在哪里?該如何抓住這一機會?
陳國忠:從全球經驗來看,城鎮化率在30%到70%的時候,其規模效益解決了各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最突出的消費問題、就業問題和生活質量問題,我國目前正處于這個階段。十八大之后建設部出臺了一系列強化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其中一個重要方向是特色化、多元化,這為旅游小鎮的建設提供了全面的發展空間。
但另一方面,應該意識到,旅游小鎮符合大趨勢的同時,要明確自身獨特的發展概念。一方面,旅游小鎮不應受人口規模、經濟總量限制,不僅包括鎮,還應將村納入考慮范圍,是基于村鎮聚落基礎,以旅游休閑為主要功能的聚落地域單元。要立足城鎮規劃提供的空間,做好旅游落地;另一方面,旅游小鎮要重點體現旅游業而非其他產業在當地的融合帶動作用。
記者:最近一段時間的鳳凰古城收費風波再次暴露出門票經濟和旅游產業整體發展矛盾。改變這一不利局面,旅游小鎮能夠扮演怎樣的角色?
陳國忠:旅游發展要想打破門票時代,進入一種廣泛的產業融合,旅游小鎮建設是最好的方式。它是政府、投資方、居民、游客四位一體的開發模式,一個小鎮成為了居住和旅游的雙重空間,消費彈性增加,其綜合收益會大幅提升,運轉效益和社會價值也遠遠大于主題公園或一般旅游景區。
另外,分析國內在旅游區建設方面的成功案例,行政職能和經濟職能缺一不可。而一些景區黨政主官兼任景區管理人員,政府職能和景區管理職能相交織,出現了一系列難以解決的矛盾。鳳凰古城風波中,則應看到,政府管理機構未導入景區機制管理,管委會只管不理,不去協調各方利益,政府投入了很多,商戶在自己的經營中又不注意將個體利益同整體利益相結合。而旅游小鎮本身就在功能性質上有雙重性,既具有一定的行政職能,更具備重要的經濟職能。
記者:不少地方政府、企業花了很大力氣、投了很多資金建設的旅游度假項目卻不成功,游客不愿意來。旅游小鎮開發運營,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