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回望鄪國
回望鄪國,我的目光總是穿過現實的太陽,在幽邃的時光隧道中飄蕩,幾頁發霉的《縣志》讓我對雄偉壯闊遙遠的鄪國心生向往;幾行殘留在瓦礫上的詩文,訴說著歷史的滄桑;幾個被王朝的變遷演繹成多種版本的文人軼事,漫不經心地給故鄉幽靜的山水點綴出幾分神往……
每每這時, 我總是暫別繁華的都市走進鄪國南部幽僻的山坳,面對苔醉斑銹的石壁或殘垣上的只言片語作一番歷史的沉思。歲月的凄風苦雨早巳將威儀堂堂的鄪國風化成難以辨別的殘骸碎片。時間將神奇化為腐朽,變輝煌為廢墟,惟一經得起風化的,就是那飽經了風霜仍然屹立著的城墻……
季王城的來歷
身處浮躁的鬧市,總覺得心靈擁擠,趁著假日想出去散心,一眾友人極力推薦各處山水、各地美食,可我內心中隱隱有個念頭:何不去早已向往已久的鄪國一探究竟。由于近日在翻看臨沂千年來的歷史,各個古城的滄桑變幻在自己眼前浮光掠影的閃過,但書里的見聞終究只是別人的轉述,最終的現實仍然想由自己親眼發現。
于是驅車來到費縣的上冶鎮,(鄪國故城:地理位置在費縣城西北10公里處的上冶鎮南,浚河西岸,有一座古城遺址,便是鄪國故城遺址所在。)。鄪國也稱季王城,是季友的封地,季友因協助魯莊公登上王位,平定魯國內亂,被魯僖公賜予封地。按照手機GPRS定位的指引,我們一行幾人來到了鄪國遺址。一下車,滿眼看見的就是綠色,保留著古樸、尚未進入城鎮化建設的農村清新的空氣頓時讓人渾身放松了起來。
時值春末夏初,村莊四周開著滿滿的潔白的槐花,一大束一大束,開的熱鬧又歡騰,好似熱鬧的小學生,聚在一起撕鬧、玩笑。在村莊里穿梭,不時有槐花飄落衣領,小小的一枚,香氣卻沁人心脾。徒步行至鄉野,槐花的香氣都還不散。遠遠的回望,城郭遺址所在的這幾個村莊在白色槐花的覆蓋下,夢幻地好似世外桃源。
鄪國故城遺址呈長方形,規模宏大,南北長2公里,東西寬1公里,周長6公里,面積約234平方公里。僅從這殘存的城郭規模,我們就可以斷定季友那時擁有大量私田和大量擁護他的民眾,也讓我們深信史書中講述他擁有7000多人的私家武裝,其力量甚至可以匹敵魯國國君的說法所言不虛。
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厘公元年,以汶陽、封季友”。這座古城原是一個古老的東方姬姓封國的國都。《沂州志·藩封志》載:“鄪國,姬姓,伯爵,文武之后,春秋時去‘阝’為費。”后被魯國吞并,成為魯國大夫季孫氏,即季友的封邑。季友,春秋魯桓公季子,即魯桓公最小的兒子,魯莊公弟,名友,號成季,故稱季友,又稱公孫友”。這就是季王城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