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苑茶的制法現在已經失傳,同樣北苑茶的喝法也失傳了。根據文史資料揣摩,北苑茶的喝法是一種細致而奢靡的茶道,它的工具就十分奢華,是所謂“玉水注、黃金碾、細絹篩、兔毫盞”。宋人喝茶先要用黃金做的碾子將茶餅碾碎,然后再用細絹做的篩子篩過,篩過的茶末倒在兔毫盞里,然后用碧玉水瓶的沸水沖入,白色的茶沫泛起,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君臣比較誰的圖案最為美麗誰就是今天的贏家。范仲淹一句“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將宋人們斗茶時的盛況抒寫的淋漓盡致。在武夷山的茶博園里有現代雕塑家做的一組雕塑,把宋代斗茶的場面再現了出來,表現的就是“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千手指”的瞬間。
中國的飲茶習俗具有悠久的歷史,自漢唐以來品茗就十分盛行,入宋以后,品茗演變為斗茶,成為比唐代煮茶更為細膩奢靡的品茗藝術。斗茶講究生活情趣,追求喝茶意境。宋代宮內喜好,宋徽宗常與王公貴族和臣僚們“斗茶”,上行下效,迅速風靡全國。蔡襄的《茶錄》和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以及蘇東坡、范仲淹等一批文人雅士的詩文中,都把“斗茶”描寫得維妙維肖,無形中對“斗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無論貴族皇室、公子哥兒,或是布衣之家、平頭百姓,無不以“斗茶”為日常生活的一項樂事。
《茶錄》說:“茶色白,宜黑盞”,這樣黑白分明,一目了然,所以斗茶家們都對黑釉茶盞(碗)情有獨鐘。所謂“茶色白”是指茶的泡沫是潔白的,在黑色的茶碗里就十分醒目。宋徽宗也在《大觀茶論》中贊美兔毫盞:“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彩色也”。兔毫盞為宋徽宗及臣子文人們喜愛,是因為兔毫盞盞內外變幻莫測的兔毫、油滴、鷓鴣斑、曜變等紋樣美不勝收,這紋樣的產生一是依靠釉料配方的變化,同時又依托窯內燒成溫度與氣氛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紋理,往往在意料之外,如同“鬼斧神工”,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兔毫盞器形以碗(盞)為主,兼有少量燈盞、缽、高足杯、罐、瓶等;造型古樸,胎體厚重、堅硬,胎色灰黑;釉汁肥厚,胎釉結合致密。建窯因而成為建窯系黑釉瓷器的命名窯場。
建窯兔毫盞是斗茶最好的器皿,所以因為北苑茶,又有了兔毫盞。奇妙的是一個茶,一個盞,相距太近,都在建溪的支流上,只有當你親自沿那碧水環繞一路尋去的時候,你才會感嘆什么叫人杰地靈了。茶依盞顯,盞為茶貴,北苑茶和兔毫盞就這樣并肩進入了中國茶歷史的殿堂。
更多資訊
●參觀水吉古窯址后,可以前往武夷山了。因為順著福建茶歷史的脈絡來走,先是宋代北苑團茶的天下,然后才是明朝散茶時代的開始。
下梅茶路
武夷山因茶興市,歷朝歷代在武夷山的周邊都有許多因為茶而興盛的集市,例如星村,例如赤石,還有就是下梅。
下梅的地名源于村外的梅溪,梅溪是武夷山東部有名的溪流,因它發源于梅嶺,因此叫梅溪。梅溪全長50多公里,下梅村位于梅溪下游。下梅當溪畔的老街曾經是繁華的茶市,而下梅被世人所知全是因為一部熱播的《喬家大院》,電視劇的背景故事更是“萬里茶路”的傳奇。所謂“萬里茶路”指的是由武夷山下梅村為起點,一直通達俄羅斯恰克圖的一條茶葉運輸線。每年茶期,在下梅收購精制后的茶葉通過梅溪水路匯運至崇安縣城,驗押之后,雇用當地工匠達千余人,用車馬運至江西河口(現在的鉛山縣)。而后改為水運至漢口,達襄樊,轉下梅茶路唐河,北上至河南社旗鎮,而后用馬幫馱運北上,經洛陽,過黃河,越太行,經晉城、長治,出祁縣子洪口,于魯村換畜力大車北上,經太原、大同,至張家口、歸化,再換駱駝至庫侖、恰克圖。
這條萬里茶路是由山西晉商常氏與下梅鄒氏等茶商共同開辟經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