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水席
洛陽水席歷史悠久,古今馳名。千年以來,久傳不敗。紅白大事,宴請賓客,率先用之。所謂“水席”,有二層含義。一是以湯水見長,二是吃一道換一道,一道道上,象流水一般。故名“水席”。洛陽水席,來自民間,是洛陽一帶特有的傳統名吃。酸辣味殊,清爽利口。唐代武則天時,將洛陽水席旨進皇宮,加上山珍海味,制成宮廷宴席,又從宮廷傳回民間。遂形成特有的風味。因仿制官府宴席的制作方法,故又爾官場席。洛陽水席,有24件組成,簡稱“三八席”。先上6個冷盤下酒,冷盤為4葷4素。繼上16個熱菜,熱菜用不同型號的青花海碗盛放。16菜中有4個壓桌菜。其它12個菜,每3個味道相近的為一組,每組各有一道大菜領頭。叫“帶子上朝”,吃一道上一道,如行云流水。洛陽水席,有三大特點:一是有葷有素,有冷有執;二是有湯有水,北方南方均為可口;三是上菜順序有嚴格規定,搭配合理、選料認真、火候恰當。洛陽水席,又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可據情而定,故深受城鄉人民的普遍歡迎,長盛不衰。
1 2
御品銀條
大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僧自天蘭取經歸唐,拜謁太宗皇帝李世民。奉上從西域帶回的一種無名珍貴菜種,李世民觀罷龍顏大悅,賜于玄奘囑其帶回家鄉種植,玄奘在偃師擇地而種,唯洛水北岸寺莊堡方園四里內最佳,生長期一年。葉綠、花紫、果入土尺余,刨出后,潔白如玉、光亮似銀、唐王賜名為“銀條”而得名。自唐、宋、元、明、清一直為宮廷貢品。乾隆大帝舉辦千叟宴,眾百官品嘗后,贊譽為膳食一寶。
河洛奇石
“河出圖,洛出書”,在遠古的時候,黃河出現龍馬負圖,洛河出現五彩神龜。河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策源地,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河洛一帶自古就是先民、帝王們主要的活動中心,神奇土地上的神奇河流,出產的美石品種,也同樣有其獨特之處。
洛陽處于黃河流域中段,上游峽谷中各種山體巖石經過數百萬年劇烈不停地沖刷、撞擊和洗磨,終于在洛陽這段特殊地理環境中沉落、留滯,生成了質地堅硬、造型生動、線條流暢、圖案美麗、色彩斑斕的天然奇石。真是天地、人間沒有一位巨匠具有黃河這樣雄偉的氣魄。她從九天直下,一瀉千里,以無與倫比的力度與刀工雕刻琢磨她的作品。所以黃河石才能成為天地間的自然瑰寶。
黃河石構圖奔放,粗獷雄渾,洋溢著九曲黃河奔騰咆哮的力度和野性。她多側面、多主題地顯示出黃河文化的廣博內涵。全方位、多層次地反映出地球與人類發展,與萬物之間的相互依存的關系。
特別是黃河流域洛陽段發現一種很奇特的太陽石(或月亮石),在石面上產生一種圓如太陽、月亮的圖案,有的似東海日出,有的如彩霞滿天、月上山崗等意境。太陽石、月亮石是黃河中游的瑰寶,是河洛奇石中色彩最鮮艷、最獨有的一個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