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昌邑訊 近兩年,昌邑市圍繞“水、綠”兩大特色,充分挖掘、整合綠化苗木、濰河濕地等資源,著力打造70公里集生態觀光、康體養生度假、戶外運動、濱水休閑于一體的生態型、主題式濰河生態旅游長廊,實現了“一條河帶動一座城”的華麗轉變。
昌邑既無名山大川,又缺名勝古跡,旅游資源相對匱乏。但昌邑借助近年來崛起的苗木業大做文章,旅游業發展風生水起。依托苗木的品牌效應,這個市建設了綠博園、流青園、濰河風光帶、青山風景區等20多處千畝以上與自然景觀同生共融的苗木園區,打造一園一品、一區一色的獨特景致,形成了以綠博園為龍頭、濰河為龍身、北部沿海萬畝檉柳林為龍尾的生態旅游線。層層疊疊的苗木不僅是當地群眾的“天然氧吧”,也成為外地游人休閑的首選。由一年一度的綠博會帶動而產生的苗木交易、餐飲娛樂、旅游休閑等各項直接經濟效益達8億多元。綠博園還被評為“首批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和“國家4A級景區”。
這個市采取政府投入與外來、民間資本投入結合等多種方式,在濰河兩岸大力植樹造林,廣泛種植二月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二月蘭”旅游品牌。他們還沿濰河加快構筑水、陸兩條旅游綠道,連接整合兩岸生態、民俗、田園、人文、會展、修學、購物、美食等旅游文化資源。去年,該市新建續建旅游項目16個,總投資46.5億元。
去年,昌邑市被中國營銷學會、中國旅游熱線聯盟等單位聯合評為中國最佳綠色生態旅游城市和中國北方林木養生名城,全年吸引國內外游客220萬人,實現旅游總收入17.3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6.36%和29.03%。宋學寶 李生濤 翟強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