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擁有屬于自己的節日,一直是泉城人的夢想。備受關注的首屆“濟南泉水節”,今年終于要舉辦了,目前各項籌備工作已陸續展開。作為“人民的節日”,如何體現全民參與?2月25日,記者采訪了市民、學者和部分業內人士。他們提及最多的,是希望“泉水節”期間能夠放一天假,市區的各景點可以免費參觀。
建言 應體現“四合一”的泉水文化
“醞釀了這么多年,終于盼到了。”年逾古稀的王老先生作為一名老濟南人,一直盼望著能有一個“泉”的節日,他認為舉辦“泉水節”是最符合濟南實際、最能體現泉城特色的一項舉措。舉辦“泉水節”的消息一經宣布,王老先生多年的心愿終于有望得以實現。
被稱為“建議大王”的辛安建議,“泉水節”應充分體現濟南的名士文化、魯菜文化、曲藝文化和民俗文化,形成“四合一”的泉水文化。
辛安說,“泉水節”應重點突出舜文化以及以辛棄疾、李清照為代表的詞文化等諸多濟南名士文化。濟南同時還是全國四大菜系之一魯菜的代表地區,可以在“泉水節”期間舉辦美食活動,讓賓客品嘗正宗的魯菜風味。山東的省、市京劇團都曾創作出在全國聞名遐邇的劇目,山東省、市雜技團等演出的節目水平也都處于國內前列,曾獲得過諸多國際、國內獎項,在泉水節期間應編排出與泉水文化相適應的演出劇目,體現濟南的曲藝文化。“此外,濟南的民俗文化也相當豐富。”辛安說,在泉水節期間可以漫步游覽曲水亭、芙蓉街、王府池子、府學文廟等體現“戶戶泉水”的景觀,還可將獨特的商河鼓子秧歌、明清古村“朱家峪”風韻展示出來。
心愿 “泉水節”最好能放一天假
“應該把‘泉水節’設定成濟南的法定節假日。”市民李先生建議每年舉辦一次。還有市民建議將奧體中心作為開幕式舉辦地,舉辦趵突泉泉水文化展,在大明湖賽龍舟、賞荷花,在五龍潭舉辦潑水節。
而作為活動場地的各個公園景區,節日期間是否收取門票,也是市民關心最多的話題之一。“應該敞開大門,接納游客,讓市民盡情享受‘泉水節’帶來的快樂。”大多數市民表示,既然是市民自己的節日,就應該對全民免費開放。
反應 旅行社將開發泉水游線路
“作為濟南市重要的節日,我們肯定會開發相應的旅游路線。”山東濟南國信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曉國表示,“泉水節”作為濟南將要打造的一張城市名片,旅行社會根據其具體安排,在原有幾條泉水線路上,重新整合包裝,開發幾條符合“泉水節”特點的旅游線路。
張曉國表示,打造好“泉水節”這張名片,會帶動濟南旅游業的長足發展,能夠吸引外地游客。而只有將本地居民的熱情激發起來,全民參與,將“泉水節”辦成濟南人的狂歡節,才能吸引外地游客的到來。
濟南市名泉研究會會長邢玉墀:
保泉、護泉是“泉水節”的基石
“‘泉水節’,那是一個盼了多年的夢。”年逾七旬的濟南市名泉研究會會長邢玉墀回憶,早在2007年,他就向市政府提議舉辦首屆“濟南泉水文化節”,盼了6年,建議書已經泛黃,終于盼來“泉水節”今秋將舉辦的喜訊。
濟南有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等十大泉群,640多處泉水,歷史上金、明、清三代的名泉72處,2009年10月被列為國家第二批自然和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形成泉、山、湖、河、城融為一體的獨特城市風貌,泉池之多,形態之美,景況之盛,涌量之大,水質之優,舉世罕見……說起濟南的泉水,邢玉墀如數家珍。此外,濟南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諸多文化古跡。
關于“泉水節”,邢玉墀提出招商引資、招賢納士、介紹旅游資源、展示濟南名牌產品、舉辦泉水文化高峰論壇等一系列建議。“‘泉水節’適合市場化運作,可以和某些商家進行經貿洽談,引進一些項目、資金,并面向全國尋找各類高端人才。”他表示,“泉水節”不能忘了泉水文化,可以邀請濟南的專家耆老與社會各界知名學者進行一場“泉文化學術論證”。
“我還建議辦一場書法大賽,及‘泉甲天下·濟南名泉’楹聯大賽。”邢玉墀說,由各界人士自擬與泉水有關的楹聯,再由知名人士挑出優秀的楹聯書寫、裱好,甚至可以置放在泉水景區內,供游人欣賞,泉群集中處也許會出現“楹聯一條街”的效果。
邢玉墀特別強調一點:“辦‘泉水節’,首先要有泉,泉要噴涌得好,保泉、護泉是第一要務。”對于那些年久失修,或缺少保護的泉水,包括散落在老街巷中的泉池,要集中修復,重現“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美景。如在曲水亭街等老街巷,可重新打造泉水特色旅游節點,逐步提升改造,增加設計主題,形成泉水廣場,不僅為周邊居民提供活動場地,也為游客提供集散空間,更可以為“泉水節”主題活動提供展示平臺。
專家說法
學者熱議“舌尖上的泉城”:
把泉水節辦成泉城的生日
“每個城市都有標志物,都有靈魂,濟南的靈魂就是泉水、泉文化。”在山東大學旅游學院副教授許峰看來,“泉水節”不僅是一場全民歡度的慶典,更應作為一種文化標志延續下去,最終成為濟南的“城市名片”。同時,“泉水節”也是濟南敞開胸懷、走向開放的階梯。
“濟南的城市精神,厚重有余,但略顯溫吞。”許峰認為,在當今時代,開放的城市、個性化的城市更有利于將來的發展,“流動的東西才是美好的,開放的東西才是長生的”,而濟南的開放程度還有待提升,“有些城市標志有形,有些無形,泉水就是濟南的有形標志,泉文化就是無形標志”。
許峰表示,舉辦“泉水節”不僅能使泉文化深入人心,增強凝聚力,還能提升城市風格和氣質,把千年風雨滄桑、斑駁記憶、厚重的歷史通過節慶展現,引發游客和市民對于城市背后的思考,與其他地域文化互通有無,引“活水”來濟,“在某種程度上,我覺得舉辦‘泉水節’的意義不下于‘十藝節’”。
“從前,很多有關泉水的活動、慶典都是市民自發組織的,缺乏系統性,規模也不大。”許峰建議,把“泉水節”辦成如“潑水節”那樣韻味十足的特色節日,“不是小打小鬧,不是曇花一現的活動,而要長年延續下去,讓‘泉水節’成為泉城的生日”。
“有了‘泉水節’,怎能少了泉水宴?”濟南大學旅游學院院長張志全對“舌尖上的泉城”情有獨鐘,這也是他目前正做的一個課題。“濟南的飲食文化和泉文化密切相關,想留住游客,不僅要靠景區、景點,具備地方特色的飲食也是重頭戲。”他說,辦泉水宴,他計劃建立“四庫”:原料庫,菜品庫,人才庫和文化庫。
原料庫收集的是在泉域范圍內,受泉水滋潤的農作物、農產品;菜品庫是具備老濟南菜特點的傳統菜和創新菜,如糖醋鯉魚、爆炒腰花、九轉大腸等;人才庫是有老濟南風味的飯店、廚師等;文化庫則是與飲食有關的名人、名景、詩詞等文化載體。“將這‘四庫’按照不同檔次、不同飲食主題組合,一桌桌特色泉水宴就誕生了”。
“如果市民認可,我們想將泉水宴制式化,明確其規制。”張志全表示,可以仿照傳統的“四四席”,做出四大件(主菜)、四行件(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