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場醞釀半年之久,歷時近三個月排練,按照秦嶧山碑文記載,經過挖掘整理而推出的“秦始皇東巡迎賓式”在山東鄒城嶧山風景區上演。再現歷史情景,演出場面震撼,讓人耳目一新,給登嶧山的游客帶去了諸多驚喜。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首次東巡至嶧山。召集齊魯眾儒生商議封禪禮儀之事,并在嶧山立石,頌揚功德,以服天下……”伴隨著雄渾有力的外景音,手舉杏黃大旗的士兵出場,登臨嶧山牌坊下。一士兵、據中央,隨鼓點、舞黃旗,英姿颯爽。舞旗畢,身著古裝舞蹈服裝的宮女出場,塤曲伴奏、音樂悠揚、場景舒緩、舞姿翩翩,笑迎八方賓朋。舞畢,威武霸氣的秦王出場,黃羅蓋傘、侍女跟隨、衣袖一甩、正步登臺。秦王命李斯現場撰寫秦嶧山碑文,舉行拜孔孟祭山神儀式。隨即秦王向游客發出“一同進山,賞美景、尋仙丹、拜玉皇、一步登天,立成神仙”的邀請。整個儀式場面壯觀,再現當初秦王東巡登嶧山的威武氣勢。
嶧山景區管委會副主任吳本軍介紹,該劇導演、劇務、演員均來自景區職工,宮女的舞蹈演員是景區的導游。每天,他們穿上演出服就是演員,脫下演出服就是服務員,再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游客服務。儀式所用服裝、道具均是從專業制作古代服飾的廠家按照演員的身高標準縫制的,力求貼近秦朝服裝樣式。
嶧山景區演藝管理部經理邵勇,是嶧山景區的近20年工齡的老員工。既是該儀式的劇組成員也是導演加編劇,外景配音的文字部分均出自他手。邵勇介紹,去年景區領導帶隊到河南清明上河園、臨沂天上王城等地學習,認識到演藝項目是景區提人氣的重要抓手,決定挖掘嶧山文化,開發適合自己的演員項目,提升景區的人氣和知名度。
邵勇介紹,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始皇28年(公元219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五次東巡首登嶧山,《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的嶧山就是現在的嶧山。當初秦始皇沿羊車古道乘坐三羊拉車登嶧山,目前的羊車古道遺跡猶存。嶧山至今留有秦嶧山碑這一史證,經過景區領導論證最后敲定將秦始皇登嶧山刻嶧山碑的過程演藝出來,作為嶧山的迎賓儀式,增加游客對嶧山景區的印象。排練的時候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都拿起自己的手機、相機拍個不停,通過演出實現了游客的一傳十、十傳百,口口相傳的宣傳效果。
秦王的扮演者,景區檢票科科長王士國,一米八的大個,形體很符合秦王人物的需要。王士國是整場儀式中的核心人物,也是臺詞最多的演員,他的臺詞占到劇本的三分之一。自從接到要排練這場演出的任務后,他吃飯、坐班車回家的路上都在背臺詞、記動作。
趙高的扮演者,景區物業科科長來存峰,當日身患感冒,牙疼使得他的右腮都腫了,堅持上臺表演完的他,明顯感到疲憊。來存峰說:“當初,讓我演出趙高這個角色的時候確實猶豫過。但是,只要有利于景區發展,能給游客帶去歡樂,無論演什么,我都要盡全力演好!”
吳本軍說,景區在該節目編排初期,邀請了歷史、文化、文物等方面的專家到場指導、論證、提意見。按照專家們提的意見,認真改進,目前已經基本成型。整個儀式主要體現三點:一是內容歷史性。二是場面的震撼力。三是音效的穿透力。力求讓游客在現場有仿佛身臨當年秦王登臨嶧山的感覺,讓嶧山能給游客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現在的道具、演出、外景音樂等還在不斷的完善中。該迎賓儀式計劃在農歷二月二,一年一度的嶧山廟會當日,正式向游客重磅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