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方認為,一些老字號魯菜館逐漸式微、魯菜品質參差不齊,與單純依靠經驗不無關系。濟南舜耕山莊總廚王彬認為,除去一些易碎的、容易變質的菜品,比如豆腐、百合等,70%的菜品都能夠實行標準化。
◆中央廚房成為魯菜標準化的新手段。
◆支持方認為,一些老字號魯菜館逐漸式微、魯菜品質參差不齊,與單純依靠經驗不無關系。
◆反對方認為,不論中外,拿捏準確的感受是廚師及其所在餐廳核心競爭力所在。
在餐飲界,后廚常被視為“禁地”,帶著一點神秘色彩。目前,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改變。山東從今年開始推行廚房亮化工程,提倡以大型就餐場所為代表,對烹飪間等重點區域硬件條件和現場操作實行現場監控。
記者日前從省內多家餐飲企業得到證實,廚房亮化的同時,工廠化運作的中央廚房,正成為保障消費者“舌尖”安全的另一選擇。但這一試驗也在業內引起很大爭議。
中央廚房將人為因素對菜品影響
控制在更小范圍
中央廚房也叫中央配送中心,是指對分店實行統一采購、選菜、切菜、調料,然后將配好的食材和料包做成半成品用冷藏車配送,到達分店后,只需要做一些簡單加工就好。據了解,從2009年開始,山東烹飪協會啟動魯菜標準化工作,并始終在全國保持領先水平。中央廚房并非起源于魯菜,目前已被當作山東將餐飲業標準化從管理環節延伸至菜品加工環節,進一步提升餐飲業工業化程度的新手段。
這一新手段能在多大程度上發揮作用,現在還不知道。有專家認為餐飲企業提供的菜品是一種商品,標準化能保證口味一致,還能降低成本,這是這些年標準化之風盛行的一個原因,中央廚房,將人為因素對菜品的影響控制在更小的范圍內。
但標準化意味著可復制。復制難度太高、工程太大的,有違標準化降低成本的初衷。對原材料要求高,講求新鮮的東西復制難度高,可能就不適合標準化。記者采訪中了解到,標準化興起引起業內對魯菜變革的爭議,一些人士對這種做法并不認同,有的甚至表示強烈反對。 少許、適量這類模糊字眼
不利于魯菜技藝的傳承
山東魯菜研究會會長王興蘭從傳承的角度出發,對將標準化用于魯菜的做法非常贊同:“在以前的烹制方法中,常會出現‘少許’、‘適量’這類模糊字眼,對魯菜技藝的傳承是個不利因素。近年來,一些老字號魯菜館逐漸式微,魯菜品質參差不齊,與此不無關系。以中央廚房為代表的標準化,每道菜用料多少、調料加多少,都能用天平稱、用尺量,客人到哪里都能吃到同樣正宗的口味。”她還提出,越是高端的菜品,越需要以標準化維持其品質。
濟南舜耕山莊總廚王彬認為,除去一些易碎的、容易變質的菜品,比如豆腐、百合等,70%的菜品都能夠實行標準化。目前舜耕山莊已制定了布袋雞、蔥燒海參、九轉大腸等20道魯菜地方標準。
記者了解到,魯菜為八大菜系之首,選材精、做工細是其招牌,但目前國內餐飲市場上,魯菜的發展不盡人意,許多人把原因歸結到傳承方式上:動輒講“正宗”、“大師”,妨害了新型經營方式的引進。
廚師經驗
不能全以定量的形式體現
反對方的觀點則是,標準化這種借鑒自快餐企業的做法,犧牲的是菜品的靈魂,用于高端菜品,更有自降身價的嫌疑。濟南索菲特銀座比薩高廳的廚師長申坤認為,菜品品質的維持歸結到廚師的經驗,這些經驗不總能以定量的形式體現;標準化或許可以保證質量,但無法維持品質。此外,以人為本,根據顧客要求隨時調整的情況越來越多。越是注重提供這種個性化服務,標準化越容易失去用武之地。國外的米其林星級廚師,也是憑著自己對食材的感受進行烹制,這種拿捏準確的感受是廚師及其所在餐廳核心競爭力所在。
這可能也恰恰是當前餐飲業經營者推行標準化的動機之一:有了標準化,烹飪技術沒那么高的廚師或許也能制作高標準的菜品,經營者希望這種“廚師要挾老板”的局面能有所改變。 是高標準化,還是低標準化?
還有人提出,行業內大多數人能夠達到的標準才能稱之為標準,不然這種標準就只能停留在書面上,標志意義大于實際意義。但大多數人能夠達到的標準,顯然不會是較高的標準,這樣的標準化,還有必要嗎?
還有標準化的實現手段。中央廚房是不是一個理想的標準化手段,即便是在支持標準化的人當中,也沒能形成統一的意見。“按現在的運輸條件,那些對新鮮度要求嚴苛的菜品,沒辦法保證好的口感。”舜耕山莊的王彬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濟南微山湖魚館總經理程振則認為,根據自身情況,單獨制定標準,再安排專人負責監督,是一種更加可行的模式。
相比專業人士,消費者對于標準化的質疑,更多是擔心品質未必提升、選擇的樂趣反倒沒了。濟南的楊女士指出,讓消費者到哪都能吃到同樣味道這種邏輯經不起推敲:“我從沒想過要在不同的餐館吃到同樣的味道。那樣會讓我覺得很乏味。”(付玉婷)(完)